各种结膜病的诊疗规范

文章来源:阴茎海绵体硬结症   发布时间:2018-5-13 23:19:33   点击数:
 

结膜炎(conjunctivitis)占结膜病首位,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结膜与外界直接接触,易受风、尘、烟、热等刺激,也容易受到感染及外伤。同时,结膜富含神经血管,对各种刺激反应敏感。

结膜炎总论

结膜炎

一、定义

结膜炎(conjunctivitis)是结膜受病原体感染而发生的炎症。

二、病因

结膜炎的病因可根据其不同性质分为微生物性及非微生物性两大类;现根据其不同来源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外源性来自外界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寄生虫等,通过衣物、毛巾、昆虫等传播途径导致结膜炎症。各种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外伤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2.内源性由菌血症、全身过敏状态或全身代谢障碍引起。

3.局部组织病变蔓延邻近组织如角膜、巩膜、眼睑、鼻窦、泪器等部位的炎症蔓延而来。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患眼睛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发痒、摩擦感等。当病变累及角膜时,则出现明显的畏光、流泪并有程度不等的疼痛及视力下降。

(2)体征

1.结膜充血表层结膜血管的充血,其特点是愈近穹隆部充血愈明显,而愈靠近角膜缘充血愈轻;形态呈网状,血管分支多,色鲜红,可伸入角膜形成角膜血管翳,淌滴用肾上腺素液之后充血很快消失。结膜充血与角膜、巩膜或虹膜睫状体的炎症造成的睫状充血有明显区别,后者为深部前睫状血管的充血,其特点是愈靠近角膜缘充血愈重,愈近穹隆部充血愈不明显、血管走行围绕角膜缘呈放射状,分支少,推动结膜时血管不移动,滴用肾上腺素液后充血不消失。

2.分泌物分泌物除来源于杯状细胞、泪腺、副泪腺等外,还有白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物。分泌物的性质,可因不同病因而异。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量多且常为粘液性或脓性,早晨醒来常常上下睑粘着。病毒性者分泌物量少、呈水样或浆液性。过敏性者分泌物如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常呈红白色丝状。

3.结膜下出血严重的结膜炎在球结膜下出现点状、片状出血,色鲜红出血量多时呈黑红色,边界清晰。非大量出血者1—2周内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

4.结膜水肿重症结膜炎时,由结膜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水肿。因球结膜及穹隆结膜组织松弛,水肿时隆起明显,严重者球结膜可突出睑裂外。而睑结膜与睑板紧密相连,水肿表现不显著。

5.乳头增生为结膜上皮、血管过度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所致,使结膜表面不光滑,呈绒布状。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乳头中央部有伞状新生血管。常见于慢性结膜炎及沙眼,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时可见典型的石榴状乳头增长。

6.滤泡形成滤泡较乳头大,为淋巴细胞局限性聚集,隆起呈半球状,半透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见其边缘有血管包绕。多见于衣原体和病毒性结膜炎。

7.假膜与膜某些细菌感染(如链球菌、科—威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所致的结膜炎,常有一层白色膜,为纤维素与白细胞组成,粘附在结膜面上。此种膜容易揉去或用镊子剥离.虽有轻度出血.而无组织损坏,称为假膜;但白喉杆菌所致的膜纤维蛋白侵入组织深部。与结膜上皮交织在一起,不易分离,如强行剥离则必破坏组织引起溃疡,称为真膜。

8.“泡”即疱疹,为淡灰白色实性小结节,周围局限性充血,破溃后形成火山口状溃疡,见于泡性结膜炎。

9.瘢痕形成为绒状、网状或片状。见于手术后、化学伤或热烧伤、沙眼等。

10.干燥结膜面失去光泽和弹性,如蜡状,因腺体分泌障碍或维生素A缺乏所致,见于上皮性干燥症和实质性干燥症。

11.假性上睑下垂由于细胞浸润或瘢痕形成使上睑肥厚、重量增加而造成,见于沙眼或浆细胞瘤等。

12.耳前淋巴结肿大见于病毒性结膜炎。可有压痛,细菌感染者极少见。

13.结膜肉芽肿较少见,可见于结核、麻风和梅毒性结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对于结膜炎病人,为了及早确定病原,并迅速筛选出最有效的治疗药

物,应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以便确定细胞内有无细菌,必要时作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如无菌生长则应考虑为衣原体或病毒的可能性。可作实验室分离鉴定。

2.细胞学检查不同病原体引起的结膜炎细胞反应不同,故涂片或刮片查细胞对鉴别诊断颇有意义。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常表示为细菌或衣原体感染;单核细胞增多,常为病毒感染;有巨噬细胞则应考虑沙眼;若胞质内有包涵体则诊断为沙眼或包涵体性结膜炎;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过敏反应。上皮细胞角化则为结膜干燥的特征。

四、预防和治疗

(一)预防

1.结膜炎多为接触传染,故应提倡多洗手、洗脸,不用手或衣物拭眼。脸盆、毛巾、手帕必须专人专用,应经常日晒或煮沸消毒,防止传染。

2.对患有传染性结膜炎患者应行隔离。更不允许到公共游泳区游泳,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也必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3.对工作环境条件较差者要设法改善环境、条件或带保护眼镜以防引起结膜炎。

4.对浴室、餐厅、游泳池要加强宣教和定期检查,加强管理。

(二)治疗

1.局部治疗

(1)不要遮盖患眼:因结膜炎时分泌物很多,遮眼不利于分泌物排出,且遮眼会使结膜囊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加重炎症。畏光者可戴防护镜。

(2)冲洗结膜囊:结膜囊内有分泌物,应行冲洗,其主要作用是清洁。可用生理盐水、2%-3%硼酸溶液或1:—1:升汞液。冲洗液需有适宜的温度。冲洗时要翻转眼睑,同时用手指推动上、下睑,以便彻底冲去分泌物。

(3)局部用药:①滴眼剂:可选用含抗生素和磺胺药的眼药水。药物的选择应根据致病菌对其是否敏感而定。重症者在药敏结果报告出来前可行几种抗生素合用。②眼膏:在结膜囊内停留时间较久,适用于睡前。③腐蚀剂:杀菌和腐蚀坏死组织。选用1%硝酸银涂擦睑结膜面,切不可触及角膜,随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对急性期分泌物多者效果尤显。

2.全身治疗严重的结膜炎病人,需全身使用抗生素、磺胺药物、抗病毒药物或其他药物。

第一节细菌性结膜炎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一、定义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acutcatarrhalconjunctivitis)俗称“红眼”或“火眼”,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发病有季节性,夏、秋两季多见,多双眼发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急,结膜明显充血,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有自愈倾向,病程多为2—4周。

二、病因

常见的致病菌为kochwck杆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见到。后两种细菌平常寄生于结膜囊内,不引起结膜炎。但在其他结膜病变及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时有时也可引起急性结膜炎的发作。细菌可通过多种媒介直接接触结膜。其在公共场合、集体单位如幼儿园、学校及家庭可迅速蔓延,导致广泛流行。特别是在春秋季节,各种呼吸道疾病盛行,结膜炎致病菌有可能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自觉患眼刺痒有异物感,严重时有眼睑沉重感及畏光、流泪、烧灼感。

2.有时因分泌物附着在角膜表面瞳孔区,造成暂时视物不清,冲洗后即可恢复视力。

3.眼睑肿胀,睑、球结膜明显充血呈鲜红色,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著。

4.有大量脓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在结膜面可有假膜出现,又称伪膜性结膜炎。

5.结膜下出血球结膜下散在点、片状出血。

6.角膜并发症主要是由kochwck杆菌引起。表现为卡他性角膜边缘浸润及溃疡,病变开始呈浅层点状浸润,以后浸润互相融合,遗留云翳。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分离发现致病菌,必要时可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细胞学检查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三)鉴别诊断

1.急性充血性青光眼睫状充血或混合亢血。角膜雾状混浊,瞳孔散大,眼压急剧上升,视力急剧下降,眼胀痛伴同侧头痛、恶心、呕吐。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睫状充血,愈近角巩膜缘愈明显,角膜后有沉着物,前房闪辉阳性,晶状体前囊有色素或部分虹膜后粘连,视力障碍。

3.病毒性结膜炎有水样分泌物,常合并结膜下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睑结膜有滤泡形成,角膜常有点状浸润。

四、治疗

在发病早期和高峰期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确定致病菌,并作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治疗。一般病程晚期细菌学检查阳性率较低。保持局部清洁,不遮患眼,及时彻底控制感染,防止复发和交叉感染。

(1)冲洗结膜囊:对分泌物多的患者,可用1:—1:升汞液、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若分泌物不多,消毒棉签蘸上述溶液清洁眼部。

(2)1%硝酸银涂擦睑结膜面,然后用盐水冲洗。

(3)局部选用眼药水(膏),如0.25%氯霉素、O.3%氧氟沙星、0.5%林克霉素或10%—15%磺胺醋酰钠等,每l—2小时1次,睡前用0.5%四环素、0.5%土霉素眼膏或o.5%红霉素眼膏涂眼,防止眼睑粘着,同时使药物在结膜囊内保留较长时间。在并发角膜炎时,应按角膜炎处理。

治疗要及时、彻底,防止复发。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

一、定义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chroniccatarrhalconjunctivitis)为常见眼病,多双眼发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

二、病因

1.感染因素可为急性结膜炎未彻底治愈转变而来,或因致病菌数量少,毒力较弱而同时机体抵抗力较强,致使病变呈慢性迁延状态。常见的致病菌有莫—阿双球菌、卡他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链球菌等。

2.非感染因素①不良环境刺激,如风沙、灰尘、强光和有害气体刺激等。②眼部刺激如:倒睫、慢性泪囊炎、泪道阻塞等。③长期使用某些刺激性药物。④与屈光不正、睡眠不足、烟酒过度及刺激性饮食也有关。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患者的自觉症状轻重不一,因人而异。

1.主要症状为患眼痒、干涩感、刺痛、异物感、眼睑沉重及视力疲劳等,尤以晚间或阅读时明显加重。

2.睑结膜轻度充血,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者则出现睑结膜充血、肥厚、粗糙、有乳头增生,呈天鹅绒状。

3.有粘液性或白色泡沫样分泌物,量少,常聚集于眦部。如为莫—阿双球菌引起的炎症,常有口角充血、糜烂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发现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2.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发现致病菌。

四、治疗

首先应去除病因,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消除不良卫生习惯,积极治疗倒睫、慢性泪囊炎、睑缘炎,矫正屈光不正等。可挤压按摩睑板,对睑缘分泌物的分解产物刺激睑板所造成的睑腺性结膜炎有一定疗效。

治疗可选用抗生素眼药水(膏)或磺胺类眼药水,每日4—6次,晚间可用抗生素眼膏。0.3%-0.5%硫酸锌眼药水对莫—阿双球菌有特效,亦可解除痒感,每日3-4次。

1.疗效标准治愈后不留瘢痕,不影响视力,病变只限于结膜,角膜不受累。

2.预后病程长,难以根治。

淋菌性结膜炎

一、定义

淋菌性结膜炎(gonococcalconjunctivitis)也称淋菌性脓漏眼或淋病眼,是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极为剧烈的急性传染性化脓性炎症。可发生于成人,也可发生于新生儿。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眼睑、结膜充血水肿,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发病急,进展迅速,如治疗不及时,短期内可形成角膜溃疡,进而角膜穿孔,造成失明严重后果。近年来,此病在我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病因

为淋病奈瑟菌感染所致,多因出生时通过患有淋菌性阴道炎母亲的产道时感染,成人多为自身感染。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淋病病史或接触史。

2.发病急剧,眼睑肿胀,结膜高度充血、水肿,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3.分泌物中可查到大量淋球菌。

4.常伴有角膜溃疡、角膜穿孔。

(二)鉴别诊断

眼—尿道—滑膜综合征:本病原因不明,有细菌、螺旋体、滴虫及病毒感染等学说,眼部表现主要为化脓性结膜炎,但较淋球菌者为轻.常并有色素膜炎(葡萄膜炎)。同时伴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多发性关节炎。

1.由于角膜有穿孔的危险,应彻底检查整个角膜,排除角膜周边溃疡(尤其上半角膜)。

2.立即行结膜刮片革兰染色及常规培养加药敏。

四、治疗

1.用生理盐水、1:l高锰酸钾溶液或3%硼酸溶液冲洗结膜囊,开始可每5一l0分钟冲洗1次,以后逐渐减至每半小时至l小时1次,直至分泌物消失。单眼患者,冲洗时将头向患侧倾斜,以免冲洗液流入健眼。

2.可频滴O.25%氯霉素、0.1%利福平眼药水,红霉素、杆菌肽眼膏,也可用0.3%氧氟沙星眼药水(膏)等。出现角膜病变时应用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散瞳,并使用氧氟沙星、妥布霉素滴眼液。

3.全身治疗:首选青霉素,可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头孢菌素或大观霉素,还可用氨苄西林等。小儿用青霉素可按

5万U/kg体重计算,肌内注射及静脉滴注。如角膜已受累,应用头孢抱曲松1g静脉推注,2次/日,根据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决定治疗时间。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可考虑环丙沙星mg,静脉推注,2次/日。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孕妇和儿童。

4.四环素或红霉素治疗可能发生的衣原体合并感染。

疗效标准

1.及时治疗,炎症消退后,睑结膜上遗留瘢痕。

2.角膜浅层受侵犯时,愈后留云翳;形成溃疡,愈后则留斑翳;若角膜穿孔,则留粘连白斑。

3.视力受影响或严重影响,甚至丧失视力,新生儿常成盲童。

预后

淋菌性结膜炎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不良后果。

眦部结膜炎

一、定义

眦部结膜炎(angularconjunctivitis)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结膜炎症,多双眼发病并伴眦部睑缘炎。

二、病因

1.莫—阿双球菌感染,也可为其他致病菌所致。

2.不良卫生习惯,理化因素刺激。

3.各种眼部慢性疾患。

4.屈光不正等均可诱发。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内、外眦部皮肤潮红、糜烂。

2.内、外眦部结膜充血,常与眦部睑缘炎并存。

3.发病时有眼痒,有粘液性或白色泡沫样分泌物,量少,常聚集于眦部。如为莫—阿双球菌引起的炎症,常有口角充血、糜烂等症。

(二)实验室检查

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找到莫—阿双球菌。

四、治疗

1.原则去除病因,消除各种不良卫生习惯和理化因素刺激,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炎症,矫正屈光不正等。

2.治疗方法局部用抗生素或磺胺类眼药水,每日4—6次,晚上涂抗生素眼膏,0.3%硫酸锌液滴眼效果较好,每日3—4次。1%硝酸银眼膏涂局部,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每日1次,可连续3~5日,合并睑缘炎者,可加用维生素B2、复合维生素B。

该病病程长,难以根治,且易复发。

第二节病毒性结膜炎

一、定义

病毒性结膜(viralconjunctivitis)由腺病毒或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是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一、定义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pidrnickratoconjunctivitis)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曾引起世界性流行,多发于夏季。现在各地仍有散发病例。本病特点为结膜大量滤泡,有时可伴伪膜形成。角膜发生上皮细胞下浅在圆形点状浸润。

二、病因

病原体为腺病毒感染所致,以腺病毒8型为主,接触传染。凡洗脸用具及眼接触的物品,皆可为传染媒介。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5—12日,平均约8日。常为双侧,可先后发病。患眼刺激症状显著,有异物感、刺痒、烧灼感及水样分泌物。病变累及角膜时,有明显畏光、流泪和视力模糊。检查时结膜充血、水肿,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有大量滤泡,尤以下睑明显。睑结膜面有假膜,角膜有圆点状浸润,直径约0.4-0.7mm,呈散在分布.伴有角膜知觉减退.不发展为溃疡,角膜混浊于数月内逐渐吸收、也有的持续数年之久。病情严重着,可残留不同程度的角膜圆形薄翳,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可有耳前淋巴结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无菌生长。

2.细胞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见单核细胞增多。

3.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

(三)鉴别诊断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四、治疗

原则抗病毒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pidmichmorrhagicconjunctivitis,EHC)亦称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多发于夏秋季节。其特点为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可伴有结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损害及耳前淋巴结肿大。常迅速蔓延流行。

二、病因

病原体为RNA病毒组中的肠道病毒70型,本病为接触传染,主要通过患者用过的物品或与患者接触过的手而传染。主要传染途径为患眼-水-健眼,或患眼-手或物-健眼。多见于成年人,小儿较少。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剧,潜伏期最短为2-3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患眼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呈水样,结膜充血、水肿,有滤泡形成,结膜下点、片状出血,角膜上皮点状剥脱,发热、乏力、咽痛,耳前淋巴结肿大、触痛。常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

(二)实验室检查

①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无菌生长。

②单核细胞增多,病毒分离可发现肠道病毒70型。

③荧光素标记抗体染色,在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找到特异性颗粒荧光染色。

四、治疗

常用的局部抗病毒滴眼剂为5%吗啉双胍、0.1%疱疹净及0.2%阿糖胞苷、0.5%病毒唑眼药水,每1-2小时1次,配合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可防止继发感染。合并前色素膜炎者可予散瞳剂并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此外,肌肉注射恢复期全血或血清,能缩短病程并可预防角膜炎的发生。

咽结膜热

一、定义

咽结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fvr)又称腺、咽、结膜炎,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炎。主要侵犯儿童。其主要特点是全身发热,并伴有咽炎、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和淋巴结肿大。多发于5~9岁的儿童。

二、病因

本病大多由Ⅲ型腺病毒感染引起,偶有腺病毒Ⅳ型和Ⅶ型感染。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染,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5—6日。开始有高热(体温39—40~C),咽部充血,咽后壁滤泡增生。局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全身症状如:肌痛、腹泻及头痛等。眼部烧灼感、流泪、异物感及浆液性分泌物。结膜充血、水肿,以下睑结膜和穹隆结膜为主,大量滤泡形成,发生角膜合并症较少,偶见合并点状角膜炎或角膜上皮下浸润。

(二)实验室检查

1.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无菌生长,单核细胞增多。

2.进行病毒分离可找到Ⅲ型腺病毒。

(三)鉴别诊断

1.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流行快、范围广,常发生角膜病变,为Ⅲ型腺病毒感染。

2.包涵体性结膜炎由沙眼衣原体中眼—生殖泌尿型即D—K型衣原体感染,在结膜刮片中可找到包涵体而无其他致病菌。无全身症状。

3.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多见于成人,无全身症状,刮片中可找到细菌。

四、治疗

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

一般不侵犯角膜,偶见角膜浅层点状浸润并可发展到角膜上皮下浸润,但治愈后不留痕迹,故预后良好。

第三节衣原体性结膜炎

沙眼

一、定义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炎。因在睑结膜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呈沙粒样,故称为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解放前是我国致盲的首要眼病。

二、病因

沙眼的病原菌是沙眼衣原体(12型)A、B、Ba、c型。

沙眼衣原体侵入睑结膜和穹窿结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头,使上皮层粗糙不平。结膜上皮下组织发生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局限性聚集,形成滤泡,滤泡变性、坏死,继而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角膜缘血管扩张并向中央发展,伴细胞浸润,开始位于浅层,继而向角膜深层发展,初呈帘状,严重者可侵及全部角膜。

急性期:少儿多发,双眼发病。异物感、畏光、流泪。粘液/粘液脓性分泌物。

慢性期:仅有眼异物感,不适。晚期有并发症的症状。

急性期:睑球结膜充血,乳头增生,穹窿部滤泡,角膜上皮炎。

慢性期:充血减轻,结膜肥厚,乳头,滤泡融合,上睑及上弯窿显著。逐渐为网状瘢痕代替。角膜血管翳。血管翳末端可有浸润,角膜缘滤泡吸收后形成Hrbrt小凹。

根据年全国第二届眼科学术会议制定标准:

I期——进行期(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II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结瘢期:上睑结膜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根据活动病变(乳头和滤泡)占上睑结膜面积多少分为:占1/3面积以下者为轻(+),占1/3~2/3面积者为中(++),占2/3以上者为重(+++)。

国际上常用的分期法即Macolln分期法:

I期——浸润期:睑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睑比下睑明显,开始有滤泡和角膜血管翳。

II期——活动期: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III期——瘢痕前期:同我国Ⅱ期。

Ⅳ期——瘢痕期:同我国Ⅲ期。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无自觉症状,体检时发现。

2.有异物感、流泪、畏光,有粘液性分泌物,角膜上有血管翳,视力减退。

3.检查见睑结膜充血,有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且有角膜血管翳形成、结膜囊瘢痕出现。

(二)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可找到巨噬细胞、网织细胞,胞质内有沙眼包涵体,进行病毒分离可找到沙眼衣原体。

2.血清学检查,可发现抗沙眼衣原体抗体,既有种群抗体,也有型抗体。用免疫荧光技术易查出来。

(三)诊断标准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制定:

上睑板结膜和上穹隆部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两者兼有。

2.上穹隆和上睑结膜有瘢痕出现。

3.角膜血管翳。

4.结膜刮片染色检查有沙眼衣原体。

在第一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三项之一者可诊断沙眼。

(四)鉴别诊断

结膜滤泡症滤泡多见于下睑及下穹隆部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境界清楚,滤泡间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亦无自觉症状。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青少年多见,为颗粒杆菌感染,下睑结膜和下穹窿滤泡,大小均匀,排列整齐,轻度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

3.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奇痒,季节性强,睑结膜上的乳头大,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4.包涵体性结膜炎滤泡以下睑和下穹隆结膜为主,急性期脓性分泌物。无角膜血管翳和结膜瘢痕形成。

1.睑内翻倒睫因睑板肥厚和瘢痕收缩使睑缘内翻,多发于眼睑,睫毛刺向眼球,使角膜混浊或角膜溃疡,

2.上睑下垂睑结膜与脸板被细胞浸润,且增生、肥厚,重量增加,加上mullr肌肉受细胞浸润,使上睑提肌作用降低。

3.睑球粘连穹隆部因结膜瘢痕收缩而缩短,以下穹隆为显,甚至穹隆部完全消失。如角膜同时有病变可发生粘连。

4.角膜混浊重症角膜血管翳常遗留角膜混浊:睑内翻时,睫毛刺向角膜致角膜溃疡、角膜混浊。

5.实质性结膜干燥症由于结膜广泛结瘢,使杯状细胞和副泪腺分泌功能受到破坏,同时泪腺的排泄管因结膜瘢痕而闭塞,结膜囊内无粘液、泪液,使结膜和角膜不能湿润而发生干燥和混浊,导致角膜和结膜上皮发生角化。

6.慢性泪囊炎病变累及泪道粘膜,使鼻泪管狭窄或阻塞。

四、治疗

原则上以局部用药为主。重症沙眼除滴眼药外,还可辅以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局部点用0.1%利福平,0.5%金霉素眼药水,10%一15%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每日3-6次。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眼膏,晚上涂眼。连续用药3个月。全身用四环素、磺胺或红霉素,用于急性期或重症沙眼。

儿童和孕妇忌用四环素。

2.手术治疗(针对并发症):有乳头、滤泡者可用消毒纱布、棉签摩擦;滤泡多者可行压榨术,局麻下以轮状镊子挤破滤泡,排出其内容,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有倒睫者应拔除或电解;睑内翻者用手术矫正。慢性泪囊炎可行泪囊摘除术或泪囊鼻腔吻合术、角膜混浊可行角膜移植术。

加强卫生宣教,改善环境卫生。防止接触感染。

沙眼并发症多,常造成不良后果。病程长,难以治愈。

包涵体性结膜炎

一、定义

包涵体性结膜炎(inclusionconjunctivitis)是由沙眼衣原体中眼—生殖泌尿型即D~K型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结膜炎。性传播疾病,多见于青年、成人,可伴有阴道炎、宫颈炎或尿道炎。

二、病因

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抗原型D~K通过接触传染,感染途径是尿道、生殖道分泌物感染,也可通过游泳池间接感染。新生儿可通过产道感染。

(一)病史

明确病人眼红持续时间及既住治疗史,捡查有无伴发的阴道炎、宫颈炎、尿道炎,有无与衣原休病人性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粘连(晨起加重),眼红(结膜充血),异物感,下睑和穹隆部结膜滤泡,耳前淋巴结肿大和(或)细小、灰白色周边上皮下浸润,但不形成溃疡,不留瘢痕,无角膜血管翳。新生儿早期乳头增生,晚期滤泡形成。角膜上皮或上皮下受侵犯,

(三)实验室检查

(1)裂隙灯待查。

(2)成年病人可直接行衣原体免疫荧光检查及结膜衣原体培养。

(3)可考虑结膜囊刮片Gimsa染色,在新生儿的上皮细胞、颗粒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嗜碱性包涵休。在分泌物中可找到大量多形核白细胞,结膜刮片中可找到包涵体。

(三)鉴别诊断

淋菌性结膜炎:起病急,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常致角膜溃疡和角膜穿孔。视力严重障碍,分泌物涂片中可找到淋球菌。

三、治疗

四环素—mg口服,4次/日;多西环素mg口服,2次/日d;红霉素一mg口服,4次/日。病人及其性伙伴应同时治疗3—6周。

2.局部用0.1%利福平、10%—15%磺胺醋酰钠液滴眼,每日4-6次,亦可涂红霉素眼膏。每日2—3次,使用2—3周。

新生儿在未确诊前可按淋菌性结膜炎处理。

1-3周内,依病情而定,病人及其性伙伴应同时就诊,排除其他性传播疾病,并采取措施,预防二次感染。

注:小于8岁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四环素。

第四节变应性结膜炎

变应性结膜炎

一、定义

是由于眼部组织对某一过敏源发生超敏反应所引起。许多微生物或其他物质均可成为致敏源。致敏源可能是细菌蛋白质,动物蛋白质、花粉、粉尘、食物、药物等。

春季结膜炎

一、定义

春季结膜炎(vrnalconjunctivitis)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变应性结膜炎,季节性(春、夏季)发作,过敏反应病史,多见于幼儿,尤其男孩,常双眼发病。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

二、病因

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他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本病无传染性。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双眼难以忍受的奇痒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灼热感,天热或揉眼后更甚。分泌物粘

稠,丝状,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症状轻微。

按其病变部位,临床上分为:

睑结膜型病变不侵及穹隆部为其特点,下睑结膜不受侵犯或仅有轻度病变。上睑结膜有大而扁平的乳头,大小不一,满布睑结膜上,似铺路的卵圆石样。分泌物不多,牵引呈丝状。

2.角膜缘型睑裂部角膜缘附近,可见一个或多个黄灰色胶样隆起结节,相应处球结膜充血,睑结膜型和角膜缘型均常见细微的血管翳及浅层上皮角膜炎。

3.混合型上述两种病变同时存在。

(二)实验室检查

1.分泌物或结膜刮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

2.血、泪液中IgE含量明显增高,可用免疫荧光标记检查抗体。

(三)鉴别诊断

巨乳头性结膜炎:见于戴角膜接触镜或装义眼患者。病变主要在近穹隆部,其他症状及体征均相似。

四、治疗

1.2%—4%色甘酸钠眼药水(膏)点眼,每日4—6次;用1/1肾上腺素溶液或1%麻黄碱溶液滴眼可减轻症状。

2.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点眼,每日4-6次,症状消退迅速,但不能根治。

3.口服阿司匹林,每日0.6g,一周后每周0.6g维持。

4.用β射线照射,有良好效果。

5.发病季节可戴防护镜,尽量避免外界花粉、粉尘、强光等的刺激。

病程长,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过敏性结膜炎

一、定义

过敏性结膜炎(allrgicconjunctivitis)是接触或吸入某种抗原导致的速发型或迟发型过敏性结膜炎症。主要为痒感,浆液性分泌物,有过敏病史。可伴全身过敏症状如哮喘。

二、病因

速发型过敏的抗原有花粉或干草等,如枯草热型结膜炎;迟发型过敏可由局部用药引起,如阿托品、毛果芸香碱、丁卡因、汞制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药物过敏性结膜炎)。

三、诊断

1.临床表现双眼突然发病,眼睑短时间内迅速红肿,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乳头,有浆液性分泌物,眼痒。耳前淋巴结无肿大。

2.实验室检查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可找到嗜伊红细胞增多;血、泪液中IgE增加。

四、治疗

原则消除过敏因素,停用致敏药物,或对特殊致敏源作脱敏治疗。

2.局部用药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每日4—6次。局部冷敷可减轻痒感。

3.全身用药口服抗过敏药物,如阿司咪唑、氯苯那敏(扑尔敏)、盐酸异丙嗪等,还可用钙剂,如钙片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溶液。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泡性角膜结膜炎

一、定义

泡性角膜结膜炎(phlytnularkratoconjunctivitis)是由微生物蛋白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

二、病因

新观点多认为本病是感染免疫机制。一种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和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不良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易诱发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营养不良和过敏体质者。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早期结膜腺样层内有大量慢性炎性细胞致敏浸润集聚成结节,其周边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央为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亦有多形核白细胞。结节周边血管扩张,血管内皮增生,疱疹可吸收而消失,不留痕迹,顶端上皮可破溃形成溃疡,造成周围水肿和血栓形成。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泡性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如侵及角膜时则有畏光、流泪和刺痛等症状。

2.结膜和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半透明结节样浸润,边界清楚,病变中央可形成溃疡,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其周围有局限性充血。

(二)鉴别诊断

浅层巩膜炎:巩膜充血,呈紫红色,血管不能推动,自觉局部疼痛。

四、治疗

1.局部可用0.5%可的松或0.%地塞米松眼药水(膏),每日4~6次;0.1%利福平、0.3%诺氟沙星眼药水(膏)及白降汞、黄降汞膏等,每日4~6次。

2.角膜受累者,按角膜炎治疗。可口服钙剂、多种维生素,必要时可口服激素、吲哚美辛(消炎痛)。

3.此外,还应加强营养,调节饮食,多接受阳光照射及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身体缎炼。

4.对顽固者可试行结核菌素脱敏试验。

5.为防止继发感染,可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眼药水滴眼。

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第五节结膜干燥症

一、定义

结膜干燥症(xrosisofconjunvtiva)是由结膜组织本身的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结膜干燥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临床上把结膜干燥症分为上皮性和实质性干燥症两种。

上皮性结膜干燥症

一、定义

本症是全身性营养紊乱,维生素A缺乏的眼部表现。

二、病因

1.摄入不足小儿喂养不当或患病时忌口所造成的摄人量不足。

2.吸收不良如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等影响维生索A的吸收,当维生素A缺乏时,则造成肠壁上皮的病变,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3.消耗过多幼儿时期身体生长发育较快,对维生索A的需要量大,当患麻疹、肺炎、百日咳时维生素A消耗量增加。

4.成人长期患消化道不良疾病,则维生素A吸收不良;当肝病变时,如肝硬变、肝癌晚期,造成脂肪吸收不良而引起脂溶性维生素A缺乏。

早期结膜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玻璃样变,色素沉着,其后上皮细胞变扁平、增厚,细胞核消失,呈角化改变,干燥斑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上皮碎屑等,或有干燥杆菌。

三、诊断

(一)有营养不良或消化不良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

1.眼干涩、畏光、夜盲。

2.球结膜干燥,失去正常的光泽和弹性,当患者睁眼暴露结膜数秒钟后,干燥更为明显。

3.结膜活动性及弹性较差,在眼球转动时睑裂部球结膜出现与角膜缘平行的皱摺。睑裂处可见三角形干燥斑(Bitot斑)。

4.结膜色素增生,严重者发生角膜软化。

(三)实验室检查

结膜刮片检查可发现上皮细胞角化颗粒和大量干燥杆菌。

四、治疗

局部用消毒鱼肝油滴眼,每日4—6次,同时应用抗生素眼药水(膏),以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角膜软化者如有溃疡,加用1%阿托品眼药水(膏)散瞳,每日l~2次,20%素高捷疗睡前用。

2.全身治疗主要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继发感染。可口服维生素AD(鱼肝油)或肌内注射,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A食物,如猪肝、牛奶、鸡蛋、胡萝卜等。全身疾病亦应积极治疗。

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一、定义

本症是由结膜广泛瘢痕,泪腺导管被瘢痕所阻塞,副泪腺及结膜杯状细胞被破坏,以致泪液和粘液不能湿润眼球或结角膜长期暴露所致的结膜病变。

二、病因

1.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结膜化学伤、热烧伤、沙眼或x线照射后造成的广泛性瘢痕;泪腺、副泪腺杯状细胞被破坏形成阻塞。

2.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眼睑闭合不全,使角膜、结膜长期暴露在外而发生。

结膜上皮全层增厚,甚至呈复层扁平上皮结构;表层细胞出现角化泡;中层胞核凝缩,染色不好,出现退行性变;上皮层下淋巴细胞浸润。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有结膜化学伤、热烧伤、沙眼或x线照射及眼睑闭合不全等症。

2.早期结膜表面黯淡无光,组织变厚并趋向角化,以致外观如干燥的皮肤样,虽有眼泪也不能使其湿润。皱缩、干燥、角化的结膜上皮造成难以忍受的干燥感和怕光等痛苦。在结膜变化的同时,角膜也受累,开始上皮层干燥、混浊、导致视力下降甚至丧失,对眼睑外翻、眼睑缺损、突眼而使眼睑闭合不全时,可引起局部性结膜干燥与暴露性角膜炎。暴露部位的睑、球结膜充血、干燥、角化和增厚。

(二)实验室检查

结膜刮片可发现上皮细胞角化颗粒和大量干燥杆菌。

四、治疗

1.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局部用人工泪液,1%甲基纤维素液、利奎芬滴眼,每日4次。20%素高捷疗眼膏,睡前涂用,每日1~2次。为防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眼药水(膏)。

2.电烙封闭泪点,减少泪液流出。

3.戴亲水软角膜接触镜,但效果尚不确切。

4.睑成形术或睑缘缝合使眼睑闭合,保持眼湿润。

5.可行腮腺管移植术改善症状,但就餐时常造成流泪不止。

Sjogrn综合征

一、定义

sjogrn综合征为胶原纤维病在眼部的表现,多发生于绝经期妇女。其症状为眼干燥、泪腺和涎腺萎缩、胃液分泌减少,可伴关节炎。

二、诊断

1.眼干燥感,Schirmr试验证明泪液分泌减少。怕光、有异物感、视力减退。

2.下穹隆结膜有胶样黏稠分泌物,呈丝状。

3.角膜干燥,常伴有浅层点状上皮脱落,荧光着色,或有丝状角膜炎。

4.口、鼻干燥,唾液减少。常有消化不良。

三、治疗

1.局部用人工泪液、利奎芬、I%甲基纤维素液和20%素高捷疗眼膏及抗生素眼药水(膏)。

2.配戴亲水角膜接触镜。

第六节其他常见结膜病

睑裂斑

一、定义

睑裂斑(Pingucula)是由睑裂部结膜上皮下组织弹力纤维增生与玻璃样变形成的一种结膜变性改变,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

二、病因

其发生与长期受到烟尘、日光的刺激有关,或由于老年的结膜基质变性和弹力纤维增生所致,尤其是长期室外劳动者更为多见。

三、诊断

睑裂鼻侧和(或)颞侧的球结膜上可见基底部向角膜缘呈三角形淡黄色局限性隆起,四周有小血管分支包围,—般内侧较为明显,结膜上皮与病变组织相粘连、不能移动。不向角膜发展。

四、治疗

有人认为睑裂班是翼状胬肉的先驱,亦有人认为本病发展成为翼状胬肉的并不多。病人可无任何自觉不适,对视力亦无影响,只在睑裂斑的边缘有一些不规则的黄色斑点,故无需治疗。

翼状胬肉

一、定义

翼状胬肉(ptrygium)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认为是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单眼或双眼受犯,在睑裂部出现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为翼状胬肉,中医称为“胬肉攀睛”。

二、病因

1.环境因素外界刺激如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日光、花粉的刺激,尤其见于渔

民、农民、海员、沙石工人等,在上述刺激因素作用下使角膜缘部结膜血管或结膜上皮组织发生非感染性慢性炎症,织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2.身体因素有人认为与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因素和解剖等因素有关。

初期结膜上皮和上皮下结缔组织呈增生状态,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中期主要为结缔组织增生。后期上皮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硬化发生玻璃样变。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多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如刺激征、眼红、视力下降。在胬肉生长至角膜时,由于牵扯而产生散光,或因遮蔽瞳孔而造成视力障碍,非常严重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

2.在角膜缘处发生灰色混浊,球结膜充血、肥厚,以后发展成三角形的血管性组织,分头、颈、体三部分。其尖端为头部,角膜缘处为颈部,球结膜部为体部。

3.有长期接触外界刺激史。

(二)实验室检查

结膜刮片可找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免疫荧光检查IgE、IgG增加。

(三)鉴别诊断

1.假性翼状胬肉

真性翼状胬肉是属于结膜或结膜下组织的慢性炎症并向角膜发展的结果。假性翼状胬肉一般是角膜边缘区的急性损伤,其附近球结膜与角膜病变处发生粘连,形成—条结膜桥带。胬肉不发展,无炎症表现,胬肉颈部可通过探针。

2.角膜缘皮样瘤:常见于颞下角膜缘的先天性圆形白色隆起,如果伴有耳前乳头状瘤和/或脊椎骨异常,为Go1dnhars综合征。

四、治疗

避免外来刺激,积极治疗眼部慢性炎症。

1.用0.3%硫酸锌、0.1%利福平、15%磺胺醋酰钠或抗生素眼药水(膏)控制结膜炎症,减轻充血。充血明显时可用0.5%可的松眼药水。

2.小而静止的翼状胬肉无需治疗。如胬肉为进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区影响视力或眼球转动受限时则可行手术切除。对不愿意接受手术的病人,可颈、体部注射药物,如平阳霉素8mg加生理盐水7.5ml,再加地塞米松2.5mg,注射O.1ml,每周一次,5次为一疗程;或用2-3U/ml的博来霉素(争光霉素)o.3ml,每周一次,3、6次为一疗程。注射后可使胬肉变白萎缩。

3.冷冻疗法用-40℃冷冻头接触胬肉头部、颈部,破坏其新生血管并使萎缩。

4.手术治疗单纯切除或结膜瓣、口腔黏膜修补。

(1)适应证:①胬肉为进行性,肥厚、充血。②胬肉侵入瞳孔区影响视力。

(2)术后处理

1)定期复查。

2)预防胬肉复发:①噻替派1:2即15mg噻替派溶在30ml林格溶液中滴眼,术后第5天开始,每3小时一次,连续8周或更长时间。②O.5%可的松或O.%地塞米松液,每日4-6次,持续6周。

3)物理疗法:①β射线照射:对防止术后复发有显效,常用90Sr,术后第2天开始照射,总量为2.6R,不要超剂量。②激光照射:用氩离子激光对准胬肉颈、体部血管行光凝。

结膜下出血

一、定义

结膜下出血(subconjunctivalhmorrhag)是由眼外伤或某种出血性疾病使血液流入结膜下所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二、病因

1.最常见的原因是眼外伤。

2.某种原因引起的剧烈咳嗽、呕吐、癫痫发作或颈静脉受压等,使头部静脉回流突然受阻而发生结膜下出血。

3.全身血管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

4.急性结膜炎尤其是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可致结膜下出血。

5.局部血管异常如毛细血管扩张、动脉瘤,有血管肿瘤或自发性血管破裂。

6.头颅伤眶壁或颅底骨折,血液从骨折处流入球结膜下。

7.全身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贫血、溶血性黄疸、败血症。

8.急性发热病引起的出血。

9.月经期导致结膜下出血。

三、诊断

球结膜下可见片状红色出血。依出血量的多少,局部或弥散至整个睑裂部,颜色有鲜红或暗红色不等,出血遮盖巩膜。

四、治疗

1.主要是找原因,对症处理,同时要解除病人恐惧心理,消除顾虑。

2.小量出血,可不行处理。

3.大量出血者,全身可用止血药,如卡巴克络(安络血)lOmg,每日3次。维生素P(路丁)20mg,每日3次;维生素C0.2g,每口3次。亦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液60ml加维生素C0.5—1.0g,每日一次。

小量出血,约1周自行吸收;大量出血约2周或更长时间吸收。吸收后不留痕迹。如出血不能完全吸收或复发性出血,应嘱病人复诊,请内科会诊以排除高血压及出血性疾病。

结膜结石

一、定义

结膜结石(conjunctivalconcrtion)常见于中年人,睑结膜面上呈黄白色小点,质硬、可单发或密集成群。是结膜腺管内或结膜上皮凹陷内脱落上皮细胞和变性的白细胞凝固而成。极少有钙质沉着,故并非真正的结石。

二、病因

由各种慢性炎症如沙眼、慢性结膜炎等引起。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无自觉症状,初起位置较深,以后渐露于结膜表面,可单个或多个,散在或密集,只有在硬结突出于结膜表面时才有异物感,甚至引起角膜擦伤。

2.在结膜面有小而硬的黄白点,周围可有轻度充血,数目不等、分布不均之突出物或位于结膜下。

(二)鉴别诊断

1.睑板腺栓塞在睑结膜上可透见小黄白点,比结石大,位于深部,边界不太清楚。

2.内睑腺炎稍隆起,局部充血,边界不清,触痛,有时可见脓点。

四、治疗

1.有异物感时,在表面麻醉下用针剔出。如无刺激症状可不必处理。

2.局部可滴用抗生素或磺胺类眼药水(膏)。

第七节结膜肿瘤

结膜色素痣

一、定义

结膜色素痣(conjunctivalnvus)是在结膜任何一部位由色素细胞聚集所形成的棕黑色斑,称结膜色素痣,为黑色素细胞增生性病变。

二、病因

为先天性的良性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层。

痣细胞小,核浓染,胞质少,含色素或多或少。增生的痣细胞,特别在浅表的上皮下组织中,痣细胞大,有时可见核仁。儿童的交界痣细胞往往增生活跃,有时可见核分裂相,但极少恶变。上皮下的痣细胞呈梭形,细胞较小,染色深。复合痣的痣细胞与上皮相连,紧靠上皮的痣细胞比深部的细胞大而丰满,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较淡。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在结膜任一部位发现有深褐色或黑色的色素聚集,扁平或稍高起,形状不规则而境界清楚的斑块,无血管通过。

(二)鉴别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生长迅速,基底不平,富有新生血管,容易出血,其周围组织有炎性反应。

四、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如手术则必须彻底。用手术刀切除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以免复发和恶变。如疑有恶变倾向时,应尽早行大范围手术。

结膜血管瘤

一、定义

结膜血管瘤(conjunctivalangioma)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可发生于结膜的任何部位,任何年龄。

二、病因

多为先天性,少数为婴幼儿时期逐渐形成。分海绵状和毛细血管性两种。

海绵状血管瘤由大小不一、扩张充血的血管组成,血管壁为内皮细胞所围绕,血管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间隔,管腔内可发生血栓,有压缩性,随结膜一起移动。

毛细血管瘤由丛状增生的毛细血管组成,管腔一股为圆形,管腔内皮细胞不增生,无明显界限。

三、诊断

毛细血管瘤常见,局部呈暗红色或鲜红色斑块或扁平隆起,有时表面粗糙,呈草莓状,境界清楚,范围可大可小。海绵状者少见,呈青紫色局限隆起,质松,有波动性和可缩性,俯首或咳嗽时肿瘤变大,入眶者可见眼球突出。

四、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毛细血管瘤可用x线、32p或90Sr照射。面积小者可行电凝、冷凝或激光治疗(表浅者),使其萎缩、而海绵状血管瘤可手术切除,也可局部注射硬化剂使其萎缩。

治疗不易彻底,故很容易复发。

结膜囊肿

一、定义

结膜囊肿(cystofconjunctiva)是指发生在结膜任何部位且具有囊性感的肿物。

二、病因

1.先天性位于角膜缘部,常伴小眼球,囊肿较大。

2.外伤性多为上皮植入粘膜下,发生增生,中央变性呈空腔,腔中有透明液体,附近有炎症现象。

3.寄生虫性少见。

4.上皮性

(1)腺潴留性:慢性炎症时,腺中粘液分泌物聚集形成。

(2)上皮长入性:常伴慢性炎症。

(3)囊膜皱襞对合而成,少见,可移动。

(4)淋巴囊肿:多发于球结膜。

囊肿位于结膜上皮下,囊腔大小不一,囊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层次依形成原因而异。表层上皮多呈柱状或立方形,囊腔内有细胞分泌物,囊壁偶见淋巴细胞浸润。

三、诊断

1.有慢性炎症。

2.结膜局部有囊性肿物。

3.有外伤或手术史。

4.病检结果支持。

四、治疗

1.手术切除。

2.药物腐蚀:如注入5%碘酊或3%三氯醋酸液,随后用针吸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浆细胞瘤

一、定义

浆细胞瘤(plasmoma)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大量浆细胞聚集而成。

二、病因

慢性炎症如沙眼,多发生于上睑及穹窿部结膜。

瘤组织由聚集成堆的浆细胞组成。常有玻璃样变和淀粉样变存在。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病变常发生在上、下睑结膜及穹窿部结膜。

2.病变呈蜡黄色隆起,无血管,形状为不规则的肿块,侵及睑板,组织脆弱,易出血,易破碎。

3.有重症沙眼史。

(二)鉴别诊断

结膜肉芽肿:由溃疡、破溃的睑板腺囊肿,结膜囊内异物长期刺激所致,为红色、质脆的组织,有蒂,大小不等,易出血。

四、治疗

手术切除,范围大者行粘膜移植或羊膜修补,可试行深度x线照射。

切除不易彻底,故易复发。

皮样脂肪瘤

一、定义

皮样脂肪瘤(drmoidlipoma)是一种良性肿瘤,以脂肪组织为主要内容。

二、病因

是一种先天性病变。

肿瘤由皮肤样结缔组织构成,含有汗腺、毛发、皮脂腺或脂肪,被覆有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有角化。

三、诊断

1.在外眦部或下直肌间结膜下可见灰黄或粉红色扁平隆起之肿块,表面似皮肤。如表面有毛发生长,患者可有眼刺激症状。

2.用刀片切开后为脂肪组织,与眶脂肪相连。

四、治疗

肿块可行手术切除。肿瘤若侵犯角膜时,可做浅板层切除术;若侵及穹窿部及外眦,瘤组织可能深入眶内或波及眼外肌,手术时要避免损伤泪腺和眼外肌。

五、参考文献

1.同仁眼科手册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

2.《实用眼科学》刘家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眼科诊疗常规》中华医学会;

4.《眼科全书》下册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协和眼科诊疗常规。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互助论坛
白癜风怎么看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chi001.com/lczz/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