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针两天后患儿输液部位出现硬结白点,这

文章来源:阴茎海绵体硬结症   发布时间:2019-7-26 15:44:56   点击数:
 

输液部位出现钙剂外渗,不知道如何应对?送你7招!

案例

芸芸

各位老师,请帮我看一下,这个是输过脂肪乳和钙剂的患儿手臂,拔针时只是有些发红,过两天才出现白色颗粒,然后出现局部皮肤变硬,触之有硬结,白点增加。请问老师们怎么处理呢?

当时只是发红,过了两三天以后才出现。现在针眼往外什么都挤不出来。

点评

外周血管输入脂肪乳、钙剂,临床上造成药物外渗的风险真的很大。上述案例,即是前车之鉴。

从案例叙述及图片表现来看,案例中的输液部位局部组织出现硬结、白色颗粒,尤其是后来还在增加的白点。说明该患儿是出现了输液部位的钙剂外渗。

这起临床案例再一次向护理人员验证:像脂肪乳、钙剂这些高危药物,输注时尽量不要走外周静脉。

案例中的患儿,药物外渗的损害还在进展,需要立即进行局部处理,促进外渗部位的药物吸收,及时消减皮肤损害,减轻对患儿的危害。

具体应对措施:

1.连续湿热敷可采取50%硫酸镁、山莨菪碱(-2)湿热敷3-4次/日。浸湿4层纱布覆盖患处,上盖一层保鲜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

2.涂布喜辽妥乳膏使用喜疗妥乳膏涂抹,对渗漏初期效果非常好。涂擦超过病变部位,两小时涂擦一次或4次/日,并做好局部观察。

3.可酌情使用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是防治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但是感染部位禁忌使用。

药物外渗的预防

选择合适的静脉使用高危药物时,尽量选择患者前臂及较粗大静脉进行穿刺,避免选用腕部掌侧、手足背等处,这些部位有细小的肌腱韧带,一旦发生药物外渗造成损伤,将难以处理。尽量不使用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造成药物滞留,损伤血管内皮,造成静脉炎,引发药物渗漏。

尽量一针见血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以避免出现静脉损伤、静脉炎,以免刺激性药物发生缓慢、不易察觉的外渗。

妥善固定对于躁动患者及患儿,穿刺成功后,还要进行妥善的固定,以避免“跑针”,及血管内皮的损伤。

加强输液巡视巡视病房要到位。注意是巡视输液中的患儿,而不是片面的巡视病房。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输液部位,观察输液部位的血管和皮肤,有无红肿、鼓针。发现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改变或红肿等输液渗漏症状,应及时拔针停止输液。

熟练掌握药物外渗的临床干预刺激性较大药物,静脉注射前后应采用生理盐水冲洗,以降低局部药物浓度。值班护士应根据药物性质、患者病情选择药物静脉输注速度。室温较低的情况下,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注意局部保暖,防止体温降低导致的血管收缩,药物受血管收缩影响长时间滞留在局部。输注高危药物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h。

及时应对发现药物外渗,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对症处理:外敷硫酸镁、喜辽妥等治疗药物。

床边交接对于输注高危药物的患者,值班护士要进行床头交接。

药物外渗的处理

1、一般处理采取热敷,患肢抬高以利静脉回流,及促进外渗的吸收。

2、涂布喜辽妥乳膏或土豆外敷。

3、特殊处理葡萄糖酸钙属于刺激性药物,发生外渗可采取50%硫酸镁、山莨菪碱(-2)湿热敷3-4次/日。

4、局部封闭可予以0.5%的利多卡因封闭。

5、理疗必要时可用超短波理疗。

6、发生溃疡坏死应该请造口专科护士或外科医生会诊及时清创,加强换药,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银离子抗菌敷料可预防和治疗穿刺点局部感染。

7、上报不良事件按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外渗案例警示

1、选择输液途径和工具不当这起意外外渗案例,与输入药液的浓度、渗透压、酸碱度有关。静脉高营养尽量应用深静脉置管或PICC。因营养液及钙剂渗透压高,容易渗漏。患儿外周血管细,容易外渗。

2、观察不到位输注高危药物液体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分析输液部位的皮肤异常变化。

3.静脉治疗知识缺乏护士对外渗损伤知识掌握不全,对药物不典型性外渗未及时发现,对意外外渗的预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纳洛酮

来源/华医网

加入按科室分类的护士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中秋白癜风预防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chi001.com/hbyx/8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