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从豁,河北滦南人,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教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杂志编委等,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疗中强调中医辨证施治,注重理、法、方、穴、术,主张当针则针,当药则药或针药并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擅长治疗内科呼吸、消化系统及过敏性疾病,对各种灸法、穴位贴敷法有深入研究。著作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针灸百病经验(西文版)》、《古代针灸医案释按》、《针灸经验辑要》、《田从豁临床经验》等书。其主持研制的“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喘息性气管炎和哮喘有预防复发等较好的远期效果,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和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一、皮肤与脏腑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五脏与体表的肤色、皮肤、毛发、爪甲关系密切,脏腑的精气充养着体表器官,五脏功能正常与否,体内的病变、气血的盛衰都可以通过体表反映出来。1.皮肤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指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能通过经脉运行于周身皮肤。皮肤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保持其润泽柔韧的特性。若心气旺盛,血脉瘀于皮肤,则产生红斑或紫斑,常出现血热证,在许多皮肤病屡见不鲜。“其华在面”是因为人体面部的气血最为丰富,气血的盛衰可以通过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显现于外。如心气旺盛,面色红润光泽;心气不足,面色白无华;心气瘀阻,面色晦暗青紫。心藏神。心藏神与皮肤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血脉反映出来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神志活动以血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若心绪烦扰,产生心火,火热随血脉壅于肌肤,则起红斑或瘙痒。心开窍于舌。舌体是血脉较多的部位之一。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心气不足则舌质淡,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这对辨证十分有用。此外,舌黏膜易溃烂,舌尖红而有糜烂者,是心火上炎所致。2.皮肤与肺的关系肺主宣发,主皮毛,其华在毛。肺气宣发,将体内的精微物质布散于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肤毛发,调节汗孔开阖,防御外邪入侵。若肺气不足,皮肤失于卫气的温养而不固密,易受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而发病,如荨麻疹的风寒证、风热证及卫气不固证。另外,肺主宣发还表现在对皮肤玄府(汗孔)开阖的调节作用。若肺气不足,卫气不能正常输布而为固,肌肤腠理不密,则常自汗出,如皮科常见的多汗症。肺卫闭实,玄府不通,则可见闭汗症。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气体的出入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在皮肤科,肺与鼻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如酒渣鼻,常因肺胃有热,上熏于鼻所致。3.皮肤与脾的关系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肌肉四肢。皮肤(包括肤、革、分肉、肌等)各部分无不依赖脾运化的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理功能。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丰富,肌肤得养则肤韧肌坚。反之,若脾不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会波及肌肤产生一系列病证,如硬皮病、红斑狼疮。另一方面,如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外发肌肤,会产生疱疹类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等。脾主统血。脾气充盛,统摄有权,使血液不致溢出经脉之外。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功能,血液外溢,瘀于肌肤,则出现瘀斑、紫斑,皮肤科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一例。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故脾能健运,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不健运,则血气虚少,口唇淡白不泽,甚至萎黄;脾胃湿热内蕴,外壅于口唇,易发生口周皮炎及唇炎等病。4.皮肤与肝的关系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肝血充足,气机调畅,血脉通畅,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则发生黄褐斑。《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生长亦需要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反之,则筋弱无力,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至变形或脆裂。5.皮肤与肾的关系在皮肤与五脏的关系中,与肾脏的关系至关重要。尤其是皮肤和毛发与其更有密切关系。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皮毛生肾”(即皮毛生于肾之意)之说。在气血的荣养下,皮肤调和柔韧,润泽光滑,腠理致密,玄府宣通。卫气和津液是气血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皮肤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卫气和津液的化生输布,又与肾息息相关。若肾气虚衰,卫气功能减弱,则发生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弥漫性硬皮病的发病机理,内因肾气不足,卫气虚弱,气血失和,肌肤失于温煦,外因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表,络脉失于疏通,从而出现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若肾气虚,津液化源不足,则皮肤黏膜失润而干萎,例如,干燥综合征就应从肾论治。肾藏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肾精能生血,精血充足,毛发得以荣养则正常生长、乌黑发亮。若肾气虚衰过早,或因久病导致肾气虚衰,则毛发也会随之脱落或枯槁。二、皮肤与经络的关系经络运行全身气血,内联脏腑,外络肢体、皮肤,沟通表里上下,调节平衡人体各部分的功能。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由经络运行体表,保持皮肤的营养供应。《素问·皮部沦》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意思是说,皮肤在体表的各个部位是不同的,经脉在体内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部位。一般来说,每条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与其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没有严格界线。十二经脉及皮部在体表的分布见表1、表2、表3、表4。经络循行分布于皮肤的部位,称为皮部。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映到皮部。因此,通过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在诊察或治疗疾病时还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阳明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与少阳相对,柯韵伯因解释为“阴枢”。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根据六经皮部划分,面部、面颊的皮肤属足阳明胃经,头两侧、耳部前后的皮肤属足少阳胆经,胁肋部的皮肤属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上肢伸侧、下肢外侧的皮肤属三阳经,上肢屈侧、下肢内侧的皮肤属三阴经。不同部位皮肤的变化,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病理上,皮肤的疾病也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和密切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表1 十二皮部在四肢的分布关系表2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表3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表4 十二皮部在头颈的分布
三、十二皮部与临床诊疗
1.皮部诊察法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通过皮部与脏腑经络的关联,诊察皮部就可以诊断所对应脏腑经络的盛衰虚实,为辨证施治打下基础。
2.皮部治疗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就是它的发展。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拔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通过皮部施治,既可改善局部皮肤筋脉病损,亦可改善所对应经络脏腑的虚实,达到皮–络–经–腑–脏的治疗调整作用,标本兼治,治必求本。
相关阅读从针灸医案辨析针灸诊疗思想
中医针灸特效穴位集(精品典藏)
郑魁山家传针灸秘方:以针代药
内经句悟中医(摘取内经精华句)
十二经筋——足少阴经筋
针灸的“七方十剂”,你知道吗?
古法针灸丨一针透两穴31条
??扫码留言??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