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仙摄,普陀海洋文化研究会提供)
陆域面积1.43平方公里。滩地面积2.3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5公里。最高点黄胖老山插旗岗海拔.6米。草青花盛,春夏季一片葱绿,岛居一泓清澈靛青的海水之滨,海边为浜。
这就是青浜岛。
青浜岛人把海叫作河,将海洋比作河浜,海上游泳叫游河,因岛民的祖先大多数来自宁波鄞县姜山一带的江南河浜水乡。
这就是青浜岛人的气魄和度量。
(一)
鸦片战争殖民时代,那曾叫东渔人岛。至少清时已有人居住,从事海上捕鱼和开荒种植活动。20世纪50~80年代曾置青浜乡(公社),设青南、青东、青岙、沙湾4个行政村,辖石柱湾、小岙、南岙、沙浦、西风湾、祝家湾、南田湾7个自然村。其间年10月曾与东福乡合并,成立青东乡。年为东极公社青浜大队。年,岛上多达人,被报道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有人,其中西福山曾经住有2人。年,有居民户,人。如今留在岛上的恐怕已经只剩百人了。
青浜村地处渔场,历史上附近海域盛产带鱼、黄鱼、乌贼等。岛民历来从事海洋渔业。一般冬汛以对网捕捞带鱼为主,春夏秋三汛在岛屿附近海域生产,采用张、流、钓、拖等作业,捕捞乌贼、虾及其他鱼类。来自宁波姜山的渔民从立夏就来到这里,一直要到小暑才回家,落脚点就是青浜岛。那年代,出海无空船,渔民们在青浜岛的礁岩上直接加工乌贼鲞,一批一批晒干收好,当小暑时节,船舱满登登的,全是乌贼鲞,装回姜山老家统一销售。这历史,《鄞县志》也有记载。县志上说,乌贼鲞因地产明州府又被称作明府,以干燥硬结、发花均匀、色泽暗红的“血鲞”为上乘,鄞县姜山为大宗出产地,清代及清以前,一直是宁波海味五贡品之一。风高浪急,路途遥远,渐渐地,姜山渔民带着他们的女人,在有避风港湾的青浜岛落了脚,从此以后,明府也多交由在沈家门的闽商销售,而新鲜的墨鱼和腌制的墨枣(乌贼蛋)则有专门的贩子来上岛收购,多销往宁波。青浜又是舟山著名的淡菜、虾米、海蜒、石斑鱼产区。年渔业总产量达吨,产值万元。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大规模的捕捞,墨鱼资源日穷,为了求生存,以捕墨鱼为主的青浜渔民也改行做了“水乌龟”,从事水下攻淡菜、撬辣螺的营生。青浜渔民大多具有潜水技能,自然生产的淡菜一般在二三米深的浅海岩石上,都是用人工潜水铲上来的,甚至有些渔家女也会潜水攻淡菜。现在的“水乌龟”,如果能吃辛苦一点,一年还有几万元的收入,年纪稍大,吃不消水下作业的,就靠钓鱼为生,如果身体健康不生病,还是能管住一张嘴的。因为此行辛苦,作业季节也有限制,岛上有很多居民都上舟山本岛或宁波去谋生。
青浜还是著名的“游泳之乡”,据上世纪70年代普查统计,全岛会游泳的人口要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个个都会游泳。50年代末中央电影制片厂还在青浜岛拍过名为《游泳之乡》的新闻纪录片呢!当地小孩子从刚刚学步开始,就被父母亲如赶鸭子似的赶下海去学游泳,这是他们生存的必经之路,在海岛不会游泳要被人看不起地叫“燥地鸭”(旱鸭子),青浜岛还出过不少全国闻名的游泳健将。
(二)
从海上观看青浜岛南岙,岛上渔民生息繁衍的海派建筑石屋沿势而造,鳞次栉比,层层而上,濒海临风伫立。虽然大多已是空弃的,夕阳余辉下,呈现西藏布达拉宫那海市蜃楼般的景象,气势颇为雄壮、蔚然,这就是著名的海上“布达拉宫”。年腾讯QQ曾以此为背景图。
美丽的青浜渔村,岛顶上常有云雾飘绕,宛如仙境。山崖突出在海中,海又环抱着山崖。放眼往去,常见海风卷着白浪,撞击着礁石,宛如蔚蓝海面上盛开的白色花朵。徜徉在海边的小路上,海天一色,无边无际,连山上的植被也充满海腥的香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青浜岛上还有悬崖耸立、危岩磊叠的北田湾小湾洞、龙舌嘴;有碧海雪浪、水天一色的红毛船古村落;有海滨天然浴场西风湾白石塘、后岙沙滩、沙浦沙滩多处海滨浴场;有黄胖山海上深水网箱养殖、垂钓乐基地;有西福山驴友探险佳处和海上垂钓矶点——海上卧佛、老鹰窠下、冲天龙口、鳓鱼嘴、老虎洞下等探险景点。
其中西福山睡佛是位于青浜岛东南约1.2公里的岛屿。俨如一尊大佛横卧海面缓缓浮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保佑出海渔民的平安归港。
南田湾东北边有一石峰叫狮子头。远看确像一只凶猛的雄狮,口、眼、鼻、耳样样齐全,其面朝东海,眼望日出,这石狮是自然红石,故而取名为红眼石狮。
据说这个狮子头有灵性,解放前渔民捕鱼,没有气象台,就把狮子头当作大风警报站,老渔民出海弄洋之前都要看一看狮子头上的天空,如果晴天无云,就可平安出海,如狮子头上空有乌云相遮,出洋的船便要速急回港。
青浜渔村还有许多神奇动听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二战期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中青浜渔民勇救英国盟军、“五月十三”打强盗的英勇神奇故事等等,数不胜数,令人遐想无限。
南岙是青浜岛的文化商贸中心,这里有一条独具特色的渔民老街。几乎所有的商铺都集中在此。一座上下两层架构的石桥,自然而悠然地安置在石板路的缝隙间,两端各有一个用碎石做的墩子,桥自动向西用一根根长约4米、重达一百多公斤的石条砌成。这就是青浜岛最为朴素的民间立交桥,成为这座老街的地标性标志。在立交桥引入舟山的那些年月里,青浜的立交桥给了我们别开生面的生动印迹。立交桥,是青浜岛渔民人气最旺的场所,无论桥板、桥凳还是桥栏,都有人可以随意地坐在其上。据退休老人张定康介绍,这桥不知道建造在哪个年代,岛民们称桥上面为“板桥墩”,桥下面为“桥板下”,是岛上最古老的公共建筑之一。每逢红白喜事都要在“板桥墩”上走过场,夏天“桥板下”凉风徐徐,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走出这户人家的大门便能踩上那户人家的屋顶,跨过这户人家的阳台便能走进那户人家去聊天。蹲在门口吃饭的青浜人,大都上了年纪,竟将吃饭也蹲成了一道风景。
立交桥附近有已经废弃的学校、乡政府、幼儿园、医院旧址等,旁边就是一个挺宽敞的老年活动室。进入活动室内,一幅南极仙翁图和两幅山水丹青之间,嵌着两幅对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百花齐献南山寿
四化同歌盛世春
这里既是戏台,又是电视播放厅;既是图书室,又是棋牌室。老年渔民在这里消遣他们的暮年时光。
(三)
年,我曾经在渔家旅社里租了一条鱼竿,沿海上“布达拉宫”而下,穿过石阶路和渔家的庭院至南岙码头对面的岬角。挂上两钩,分别以在礁石缝里捉的海蟑螂和渔家推荐的咸青专鱼块作饵,以一个打缆桩为凳,悠闲地作起钓翁来了。
水很清,卵石和水下的小礁丛清晰可见。碧波在与石岩的碰撞后吐出白色的浪沫。此时至少有三级浪。一只海鸥悦耳清新的叫声自对岸传来,她盘旋着飞向我,她的叫唤声又引来了后面的四只海鸥。五只鸥鸟在空阔的海面上飞翔,像五位洁白的小天使,在海空之中划出道道美丽的弧痕。我赶紧抓拍几个镜头,重拾鱼竿后,忽又感觉线的紧促,以为钩挂在石逢中了。不紧不慢地收线,好家伙,意外收获!竟是两条3、4俩重的虎头鱼。我还纳闷呢:这虎头鱼还真有点虎头虎脑,傻得可爱。我收线并不快,干吗不逃呢?哎,我还真发现二条鱼钩被咬得很深很紧,不知是海蟑螂和咸青专鱼块太美味了,还是它哥俩饿慌了,来个饥不择食。我有心将它俩放生,但取钩时鱼唇腔之内受了很大的伤,估计放生后也活不了。刚好有二个采螺的小渔娃从海底钻出来,手里捧满了黑色的贻贝,“这是毛娘还是淡菜?”“十八岁的姑娘。”我正发愣,年纪稍长的一个解释说:“你是外面来的吧?我们这里管淡菜叫‘东海夫人’,管毛娘叫‘十八岁的姑娘’。”“你们是从哪里下水的?”“那儿——”年幼的指着20米开外的一块礁石,“不信,表演给你看”说完,俩人扑通扑通跃入水中,半分钟后,果然在那块礁石上冒出脑袋来了。“佩服佩服!”我一边鼓掌一边招呼他们:“这虎头鱼哥俩就奖励给你们了,回家煮碗汤吃吧。”“我家就在那里,你等着!”哥俩提着虎头鱼走了,十几分钟,年长的渔娃提着一碗鱼汤回来了,“叔叔,喝吧。”“这鱼明明是我奖励给你们的。”“家里有的是,尝尝看,我的手艺。”我被感动了,此刻,我体验到的不只是青浜岛的游钓之乐,体验更深的则是渔家孩子的淳朴好客。
坐在码头边的一条渔船上,我与一名正在补网的渔民聊天。渔民告诉我,青浜岛最有名的是3号船老大沈阿贵,年,沈阿贵的3号船创立了东极渔业史上最高产量担。关键在于他善于分析渔场,勤于早出晚归,再就是弟兄们齐心协力。按照鱼群习性,鱼群最集中在风暴前后,沈阿贵最善于抓暴头赶暴尾,风暴前不是急于回港,而是先探索鱼群会不会集中,回港途中顺路再下一网。暴后要马上出海,在鱼群未散之前赶到渔场,暴前暴后世捕获大网头的好机会。有一次,沈阿贵的3号船生产后在浪岗岛岙口停泊,从一只嵊泗渔船上打听到浪岗东首12海里海域出现大黄鱼群。沈阿贵叫弟弟沈阿法到当时的浪岗岛部队观通站,打电话给驻青浜岛的部队,再由部队通信员连夜告知青浜公社的领导,组织船队去捕大黄鱼。12对机帆船子啊第二天凌晨三点赶到浪岗海域,结果普遍捕获四五百担大黄鱼,沈阿贵的3号船捕了八百担。沈阿贵有5个儿子,个个都是名老大红老大。
(四)
“黄兴送猪羊,庙子湖讲倒账,青浜硬绷绷;搭起网纱棚,子弹嘞嘞响,绿壳吃神枪(土匪哭爹娘),趁早逃南洋(青浜美名扬)。”这首歌谣在青浜岛上已经传唱七十多年,至今仍妇孺皆知,讲的就是当年的打海盗战斗。
年,农历戊寅年五月中旬,13条海船载着多个海盗,派人递话,要青浜岛拿出五千石大米、四箱鸦片、三百条香烟、一百担黄酒、五千元大洋孝敬他们,否则踏平整座青浜岛。青浜岛经济落后,就是把整座岛搬空也不够这个数。只有一个字打!保卫青浜岛!当时岛上共有98支长短枪和多发子弹,以留耀南为首的青浜保卫队队员和岛民开始了防卫布局:整个岛上用渔网一层一层地围起来作为战壕,严阵以待。
(海盗船林阿龙画)
五月十三中午时分,13只海盗船3只攻南岙,3只围后岙,7只沿西风湾海口气势汹汹地包抄过来,进攻南岙的海盗船对着防御工事——网纱棚一阵猛打,子弹打掉了好多,连个人影都没有见到。原来由于风向和潮水的关系岛民们知道海盗船是无法靠拢南岙和西风湾一带沿岸的,所以只派一个保卫队员在青浜最高处黄胖山瞭望,观察敌情的变化,其余的全集中在后岙。3条围攻在后岙的海盗船仗着风向和潮水之便,逼近青浜岛,摇橹的海盗被留耀南击毙,嘹亮的冲锋号声吹响了,海盗们慌了,丢下50多具尸体,掉头摇旗往南逃去。这是青浜岛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抗击海盗的胜利!
青浜岛为世人所知,与二战期间“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有关。“里斯本丸”运载着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年10月2日,行驶到舟山外洋,遭美国鱼雷攻击而沉没。青浜和附近岛屿的渔民摇着小舢舨救起了名盟军战俘。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不逊于“铁达尼克号”冰山相撞的悲壮。10月3日,日军炮艇围住岛屿,又将这些战俘押走。青浜岛的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将其中3名英俘藏在南田湾海边的小湾洞里,躲过了日军的搜捕,最后又将他们安全地送到了盟军的辖地。青浜人用他们朴素的行为谱写了一首人类和平的颂歌和国际友谊的金曲。抗战胜利后,研究“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的英国学者托尼,从幸存者中获知了事件的真相和中国人的仁慈。年2月18日,英国人曾在香港举行一个感谢仪式。当时的港督葛量洪代表英国政府向舟山东极乡赠送“海安号”机动渔船一艘。但是,关于这艘渔船最后的去向,目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五)
年7月,我走进一户渔家,不经意看见一张红色的六门柜。其中间两门面板上用魏碑写着:
少昊之季九黎乱德民浊斋明嘉生不洁三代目循随时损益
祀代宗以勒虚美下沥魏晋杂错耶伪纷然生民涂炭殆将歼
下面两门面板上用篆书写着: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前者文字来自《中岳嵩高灵庙碑》,该碑文选摘如下:
少昊之季,九黎乱德,民浊斋明,嘉生不洁。于是神祇隐杰攴而与俗殊别除,唐虞敬顺昊天,礼秩百神,五载巡狩,躬祀岳灵。三代因循,随时损益。……亡秦及汉不遵古,始莫能兴,复唯妄祀岱宗,以勒虚美,下历魏晋,奉礼虽丰,太守行祀……朱紫杂错,耶伪纷然,谣俗之或,浮屠为魁……百余年间,生民涂炭,殆将歼尽,大代龙兴,拨乱反正,刑简化醇,无为而治。
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物,五帝之一。据说他的父亲是太白金星,母亲是天山仙女皇娥。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国语·楚语》记载有九黎乱德。上古之时长江、汉水之地皆九黎之境,信奉巫教,杂拜鬼神。蚩尤九黎族之首,炎帝、黄帝结盟,与蚩尤涿鹿大战,蚩尤告败。这话大致意思说少昊统治的末年,因蚩尤乱德,导致社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困境。之后秦汉不尊古礼,魏晋虽奉礼却杂乱虚伪,致生民涂炭,期待拨乱反正,无为而治。一看便知这是道家反省世事的理念。
后者文字来自《阴符经》(作者或云姜尚,或伪托黄帝),原文摘选如下: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天地日月运行自有法则定数,万事万物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圣人的功业由此而成就,神明的智慧由此而显现。这个夺天地造化的玄机啊,无形无相,天下没有谁能看见,没有谁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如果君子固穷,能深悟其道,便就可以夺天地正气,益于天下,小人抓住却损人害己,甚至枉送性命。
偏僻海岛,普通渔家,怎么会有这么高古的文字装饰其室?虽然随意断句取字,文词不全,但至少佐证古代道家文化长期以来在蛮荒之地的传播,生命力何其强大,让我们不敢小觑民间,反省今日之文化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岂不让我们汗颜?
青浜岛,让我惊讶地徜徉一回道家文化的睿智。
(六)
了解“里斯本丸”沉船历史的游客,到了青浜岛,最想去的毫无疑问就是想去探探小湾洞。年,我一人首次抵达青浜岛,便去寻找小湾洞。小湾洞在沙湾村的南田湾汰横,从南岙码头到南田湾大概需要二十分钟的脚程。
南田湾东北部其实很像被二个海湾夹成的小半岛,翻过两座小庙到达一个朝海的山岗。岗不高,却是乱石成阵。一个面积达几千平米的石流滩直抵海面,石流滩的左右两边是怪异的巨石和陡峭的崖壁。都知道东极山奇崖峻石美,有人以十六字比喻她的鬼斧神工:“伟比泰山,险近两岳,怪如黄山,异似盘砣。”这里就是个缩影。因为右侧的巨石明显的比左侧雄伟,所以我首先选择在右侧寻找。果然,我在一块非常隐蔽的岬湾里找到了一个洞口。仔细观察,洞口狭小,向下倾斜,进入其中,才发现洞口与洞口原是相通的。洞内别有天地。难怪日军当初没有搜捕到,乱石岗丛中,谁也不会留意下面还有个可容十多人的黑乎乎的洞。朝海的那个洞口刚好被外面的一座礁屿遮住,海水可在洞口灌进洞内。洞内石壁呈褐红色,多光滑圆石,中间有一转折,向前至潮水入口,可闻涛声喧哗。当年英军士兵藏身于此,每日由岛上的渔妇前来送饭送水,从而借助地势掩护,逃脱了日寇的搜捕。
口渴难耐,在南田湾附近的一户老人家讨口水喝。却得知老人就是当年参与抢救战俘尚存于世的重要当事人和见证人之一陈大宝,89岁高龄,步履稳健,身体硬朗。当年27岁的他参与负责三位英俘的住宿。在日军搜捕的日子里,他和乡亲们安排英俘藏身小湾洞,日军撤出岛后,他就让英俘住在自己唯一的茅草屋里。没什么好吃,就到海边钓几条鱼给英俘充饥。老人14岁随父自温州迁移于此,16年前丧偶,两子已过亡,两女住在沈家门。孤身一人守着一幢30年前造的两层石屋,后来我再去青浜看到他时,已被村里安排住到了红毛船湾,成为最后一个离开南田湾的老人。
出生于青南自然村的李忠才,曾担任过青浜乡乡长,据他回忆,年自己10岁,在青浜岛西岸(庙子湖岛东岸相对)大糯米团礁和黄胖山礁之间的海边“弄汰横”时,在乌老篷(当地汰横潭土名)两块礁石形成的石夹缝里,忽然看见一具赤身裸体的尸体,一只脚翘在外面礁石上。黄头发,高鼻子,显然就是前两天在“里斯本丸”海上遇难的英国兵。当时,李忠才吓得跑回家,路遇几个渔民,就把英国兵尸体的事情告诉了他们。渔民们拿来了一条凉席,在李忠才的指引下,把那具尸体裹了起来,就在离礁石稍高一点的山下,挖了一些土,堆了个土坟,把英国兵给葬了。
在李忠才的陪同下,我来到了乌老篷这座寂寞了68年的土坟。土坟朝西,正好朝着远隔重洋的英国。土坟高约1米,坟基周长约5米,坟顶长满无名青草。虽然寂寞得无人问津,虽然远离英伦家乡,但与礁石青草为伍,与海风波涛为伴,也算是个清静之地了。希望或者也许有那么一天,有人会为你立块碑,碑上写着“里斯本丸遇难无名英军之墓”几个字。
(年7月12日)
孙和军海洋历史文化工作室
(欢迎转发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孙和军。网名海山坐忘。舟山自由岛民。已出版海洋历史文化散文集《走读千岛》系列五部。人物传记《复滃风云》。诗集《蓝色图腾》。随笔《坐忘斋笔记》。与人合作编著《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海上门户舟山》《东极之光》等。编著《画说新城》《金塘印迹》《流韵白泉》等舟山各地人文历史类书籍30本。
孙和军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