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也是护理工作者们的常规护理操作,几乎每天都会操作几次甚至几十次。不同于静脉输液,由于其注射部位的隐蔽性以及相对安全性,您是否也会忽略注射后的一些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病人接受肌肉注射后,经常会出现疼痛、药液随针眼外溢、局部红肿、硬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这除与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药物性质有关外,操作者的操作方法也会直接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
那么,您有遇到过上述的情况发生吗?您是怎样应对以上情况发生的?您有尝试过其他注射方法吗?
近日,就有患者“注射黄体酮第5天,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肿,有热感,有结块,且注射部位皮肤可见淡淡的青紫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笔者,第一时间想到可能是黄体酮为油性制剂,由于粘稠度大、不溶于水、难以扩散吸收而引发的注射部位红肿、硬结。那么如何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呢?
笔者查阅文献,在余藕花、余银秀的论文《黄体酮两种肌肉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一文中,提到Z型注射法可有效阻止药液外溢、刺激皮下组织很好的吸收,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需长期接受肌肉注射者。
那么Z型注射法如何操作,相对于常规肌肉注射法又有哪些好处呢?
目前,常用的肌肉注射方法有三种:
1.常规肌肉注射法:在我国广泛应用于临床
2.Z型肌肉注射法(Z-trackmethod):盛行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
3.气泡封堵肌肉注射法(air-bubblemethod):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
常规肌肉注射法,在《新编护理学基础》一书中,是这样陈述的:“以左手拇指、示指错开并绷紧局部皮肤,右手以执笔式持注射器;用前臂带动腕部的力量,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肉,一般刺入2.5~3cm,固定针头。松开左手,抽动活塞,观察无回血后,缓慢推药,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注药完毕,用干棉签轻压进针处,迅速拔针并按压。”
据笔者了解,临床上绝大多数护士都采用的此种方法进行肌肉注射。
进针时使用拇指和示指绷紧皮肤,只是有利于进针而已,皮肤和皮下组织并没有错位,在回抽活塞时皮肤和皮下组织已经还原。拔针后不能产生封闭针道作用,致使药液顺着垂直的针道回渗到皮下组织和针眼处,而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神经分布广泛,毛细血管分布较肌肉组织少。药液回渗到皮下组织吸收缓慢,对皮下组织产生刺激出现疼痛、红肿,长时间蓄积形成硬结。
那么,Z型注射法是怎样操作的呢?
z型肌肉注射法:体位、肌肉注射部位及消毒方法同常规肌肉注射法。以左手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将皮肤、皮下组织稍用力朝同一方向绷紧,力度以皮下组织向一侧牵拉2~3cm为佳,并维持到拔针后;右手持注射器迅速垂直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回抽活塞无回血后缓慢推注药液,注射完毕针头拔出后迅速松开左手,使移位向一侧的皮肤、皮下组织复位,针刺通道随即闭合。
z型注射法与传统注射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消毒后对患者皮肤进行绷紧处理的手法上。
z型注射法是用左手中间的三个手指共同用力将患者注射区的皮肤向一侧牵拉,这样的动作一直维持到注射结束,然后迅速松手,这样皮下组织就会恢复原状并将针眼封闭住,从而有效防止了药液的回渗,使药液能够停留在皮下的肌肉组织中。由于肌肉组织中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药液能够被快速地吸收,就会减少对皮肤产生的刺激,因而疼痛和红肿情况就会较轻。
大量文献表明,Z型注射法相比于常规肌肉注射法可有效减少疼痛、药液随针眼外溢、局部红肿、硬结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家不妨试一试!
[1]李桂宝,文勇.2种肌肉注射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4(z2):.
[2]尤宗兰.Z型肌肉注射法在黄体酮针注射中的应用与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12(10):-.
[3]张永英.Z型肌肉注射法与传统肌肉注射法对比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43(7):-.
[4]黄结.Z型肌肉注射法结合留置气泡技术在老年人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40(4):-.
[5]张丽,王翠丽.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11(7):.
[6]连月卿,黄锦芬.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8(2):-.
[7]余藕花,余银秀.黄体酮两种肌肉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45):-.
[8]黄美笑,刘雁平,卢美珠.提高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成功率的方法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32(2):-.
如需转载,请标注“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