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6岁,因“发现阴茎肿物10余年”入院。患者10余年前发现阴茎肿块,约绿豆大小,无触痛,阴茎可正常勃起,遂未予治疗。近2年来,发现阴茎肿块渐进性增大,阴茎尚可正常勃起,性生活困难。体格检查:阴茎偏右侧见一大小约2.5cmX2.5cm的椭圆形肿块,质硬,活动性差,触之无痛感,双侧腹股沟区淋巴结未见肿大。超声表现:右侧阴茎海绵体近根部外侧可见2.0cmX2.5cmX2.4cm的低回声,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椭圆形,包膜完整,两端似可见“鼠尾征”,与阴茎海绵体及白膜分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少量不规则形无回声,病灶内可见较丰富条带状血流信号。完善术前检查后行“阴茎肿物切除术”,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提示:神经鞘瘤。
图1.肿块切除后可见有完整包膜,切开后可见内部回声以实性为主,内部有囊性成分存在。
图2.阴茎肿块的二维及CDFI图像动态图1横切面及纵切面扫查动态图2病灶横切面彩色血流图动态图3病灶纵切面扫查图3.组织病理(HEX40及HEX),光镜下可见均匀的梭形细胞,符合神经鞘瘤的病理表现。讨论:
神经鞘瘤来源于神经鞘膜的Schwann细胞,是外周神经较为常见的肿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见于颈部、四肢以及躯干,也可出现于纵膈及腹膜后,虽然外生殖器有广泛的神经分布,但位于阴茎者极为罕见。神经鞘瘤生长较为缓慢,多为良性。较小的肿瘤对神经压迫较轻,临床症状不明显,较大者可出现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及疼痛,并沿该神经放射。本例患者发现肿块数年来肿块生长较为缓慢,且无阴茎感觉异常,说明肿块未压迫神经。神经鞘瘤的超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常发生于阴茎背侧的Buck筋膜内,可能与此部位受阴茎背侧神经支配有关,边界清晰,有包膜,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如果并发出血或囊性变时,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部分肿瘤一端或两端可见与之相连的神经干尾状低回声,称为“鼠尾”征,本例超声探查肿块周围鼠尾征并不明显,可能与阴茎神经较为细小有关。对于阴茎浅表肿物,除考虑阴茎硬结症、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外,还应考虑神经鞘瘤的可能。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边缘有无明显包膜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DFI可以显示肿块的血供情况,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是浅表神经鞘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必不可少的诊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