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完全体

文章来源:阴茎海绵体硬结症   发布时间:2017-10-11 16:12:49   点击数:
 

中医外科学

回复“中医外科学”获得word版本

1.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明朝陈实功著正宗派《外科正宗》

3.清王维德著全生派《外科全生集》,提出阴虚阳实、阳和汤、小金丹

4.清高秉钧著心得派《瘍科心得集》,提出外瘍实从内出论、三焦为外科病因发病部位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因:(1)六淫邪气

长夏

湿

(2)外来伤害

(3)感受特殊之毒(蛇虫毒、药物毒)

内因:

(1)情志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2)饮食损伤

(3)痰饮瘀血

二、*发病机理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疮瘍

一、

二、

三、痈:发生于皮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发病特点:结块光软无头,红肿热痛;发病急,易肿、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心、发热、口渴。一般不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2.病因病机:外感六淫、皮肉损伤、湿热内蕴

3.临床表现

4.鉴别诊断:

(1)脂瘤染毒

(2)有头疽

(3)发

5.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颈痈

腋痈

脐痈

委中毒

四、发:病变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周围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容易溃烂,周围烂湿,全身症状明显

锁喉痈

臂痈

手发背

足发背

五、*有头疽

六、流注

第三单元、乳房疾病

定义:发生在乳房部各种疾病的总称

二、乳痈:

1.发生在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常发生于初产后妇女,乳房有局部肿块,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容易发生传囊、乳漏。分为外吹乳痈(哺乳期发生)、内吹乳痈(妊娠期发生)、不乳儿乳痈(不在前两者时期发生)。西医中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2.病因病机:

(1)乳汁淤积

(2)肝郁胃热

(3)感受外邪

3.临床诊断:

(1)初起(郁乳期):乳房肿胀疼痛,乳汁分泌不畅,有结块伴随疼痛。治疗上以通乳为用,如催乳师

(2)成脓(酿脓期):乳房胀而跳痛,肿块增大,触痛明显,此时治疗禁用手法催乳,应用切开排脓

(3)溃后(溃脓者):

①顺者:溃后脓出通畅,痛减,热退,肿消——愈合

②逆者:虽溃脓出不畅,痛不减,热不退,肿不消散——传囊乳痈

溃后,乳汁从创口而出——乳漏

4.鉴别诊断:炎性乳癌:症状轻,体征重

乳痈:症状重,体征轻或并重

5.治疗:

(1)内治:

①初起——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②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③溃后——正虚邪滞:益气和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④气血凝滞:疏肝活血,温阳散结——四逆散加鹿角片

(2)外治:

①初起:吸乳按摩,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②成脓:切开排脓,生肌膏外敷;

③溃后:生肌膏盖贴,配合垫棉法

三、粉刺性乳痈

1.定义: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的乳痈化脓性疾病

2.特点:多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发病,常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肿块多位于乳痈部,化脓后脓液中夹有脂质样物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

3.

四、乳癖:

1.定义: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2.发病情况:好发于25-40岁妇女

3.病因:雌激素分泌过多,孕酮分泌不足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当中,不能完成由增殖到复旧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本病的发生。

4.病因病机:气滞痰凝-结于乳络

5.临床表现:大小、质地不一,单发或多发,形状多样,边界不清,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的肿块;胀痛、刺痛、牵拉通的疼痛;单侧或两侧乳头溢液

6.诊断:好发年龄:20-45岁

7.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防止肿块恶变

8.治疗:内治: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五、乳核

1.定义:乳房中的良性肿瘤,边界清晰,一般不痛

2.治疗:肝气郁结(逍遥散);血瘀痰凝()

3.手术:

(1)多发纤维瘤(肿物持续增大者手术);

(2)单发纤维腺瘤(择期手术,计划怀孕前手术);

(3)怀孕后肿瘤增大者(怀孕3-6个月间手术);

(4)无其他诱因肿瘤短期内突然生长加快(立即手术)

4.预后:如果能够完整切除,很少复发,但是仍然有可能会新生新的乳腺纤维瘤

六、乳岩(乳腺癌)

1.定义: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2.发病率:万分之2-3;以40-60岁居多

3.病因:体内雌性激素偏高,携带乳腺癌基因(BRCA-1、BRCA-2)

4.特点:非自限性疾病,肿物呈浸润性生长,可以侵犯周围组织,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内脏转移引起的中药器官功能障碍及疾病消耗是致死的原因

5.发展:发生于导管上皮,当乳腺癌肿物最大径小于1cm,癌细胞大多局限于乳房局部;当乳腺癌肿物最大径大于1cm,癌细胞可能散落到身体各处

发展:腺体-乳房悬韧带-导管-胸肌-癌细胞脱落进入淋巴管

转移途径: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最常见于肺部、骨骼等)

6.诊断:

(1)典型表现:乳房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孤立肿块,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一般无疼痛,晚期可以破溃。表面皮肤可见凹陷,橘皮样变,溃烂,乳头后天性回缩,形成内陷,偏拉

(2)不典型表现:无肿块或肿块特征不明显

7.治疗:①原发病灶及局部转移灶的根除②远处转移灶的抑制(化疗)

第四单元、直肠肛门疾病

直肠、肛管解剖:直肠长12cm,发生于内胚层;肛管长3cm,发生于外胚层。

便血:肛裂、内痔、直肠息肉、直肠癌

肿痛:肛周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

部位:内痔:3.7.11点位置;赘皮外痔6.12点;血栓外痔:3.9点

直肠指检:早期发现直肠癌

出血:术后24H-48H内和术后1周出现结扎线脱落形成的出血

疼痛

小便困难

发热:一般不超过38℃

水肿

炎性外痔:由于肛缘皮肤感染。多因饮食和

血栓性外痔:由于痔外经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血积皮下

结缔组织性外痔: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

静脉曲张性外痔: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

定义: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西医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

特点:发病急骤,特通剧烈,或有发热,破溃后形成肛漏。(感染后免疫力会下降)

分类:肛提肌以上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

临床表现:肛周脓肿,一般5-7天成脓,溃后多形成肛漏

鉴别诊断:肛周毛囊炎(肛周的“粉刺”)

6治疗:

(1)内治法:初起-消法(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成脓-托法;溃后-补法

(2)外治法:初起:外敷:实证:金黄膏

(3)手术治疗

九、肛漏

1.定义: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漏管

2.临床症状:流脓(肛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疼痛、瘙痒、可见外口和脓液,低位漏管可以触及漏管

十、肛裂

1.定义: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

2.临床症状:周期性疼痛(排便时肛门刀割样疼痛,排便后数分钟消失或减轻,随后再次产生剧烈疼痛)

十一、脱肛

定义: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

临床表现:排便时,直肠粘膜或肠管脱出肛外,大便不畅,腹股沟有沉重感

分度:1度脱垂:脱出3-5cm;2度脱垂:脱出5-10cm;3度脱垂:脱出10cm以上

治疗:脾虚气陷;湿热下注

十二、便秘

十三、息肉痔:直肠内粘膜上的赘生物,相当于西医的息肉

十四、锁肛痔: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的直肠癌和肛管癌

第五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病因病机:

虫:皮肤寄生虫直接致病;昆虫毒素侵入或肠道寄生虫过敏;古代认为真菌感染也属于虫

毒:药毒、食毒、漆毒、虫毒。发病前有用药史或使用过敏食物史

瘙痒

疼痛

原发性皮损-斑疹:局限性皮肤粘膜的颜色改变,平的

原发性皮损-丘疹:局限性,隆起性

原发性皮损-风团:

原发性皮损-结节:

原发性皮损-疱疹:内有腔隙、含有液体

原发性皮损-脓疱:疱内含有脓液的疱疹,疱溃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继发性皮损-鳞屑

继发性皮损-糜烂:局限性的表皮或粘膜上皮缺损

继发性皮损-溃疡

12.继发性皮损-痂:皮损处的渗液、滋水、渗血、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混合干燥后形成

13.继发性皮损-抓痕:表皮抓破后形成的损害

14.继发性皮损-皲裂:

15.继发性皮损-苔藓样变

16.继发性皮损-色素沉着

17.继发性皮损-萎缩

三、治疗之外治法:依照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正确使用外用剂型及药物

1.剂型:

(1)溶液:单味或复方药物的水溶液

(2)粉剂:

(3)洗剂(混悬剂):粉剂和水混合而成,如炉甘石洗剂(万能洗剂?)

(4)酊剂

(5)油剂

(6)软膏

2.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急性阶段用粉剂、洗剂;大量渗液或明显脓肿,用溶液冷敷;苔藓样变用软膏和酊剂

(2)根据疾病性质选择:有感染清热解毒

(3)先温和后强烈

(4)浓度先低后浓

(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四、蛇串疮

1.定义: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又称带状疱疹

2.特点:排列成带状的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有明显神经痛

3.病因病机:情志内伤、肝经湿热、年老体旺

4.诊断:

(1)好发季节:春秋季节

(2)好发部位:肋间神经

(3)典型皮损表现:红斑—水疱,簇集成群一般不超过中线

(4)自觉症状:痛如火燎,小儿或不痛,老人痛剧烈

(5)不全性:进出线红斑、丘疹,不出现典型水疱

4.鉴别诊断:热疮(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疱小易破,易复发

第六单元、药毒

定义: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临床特点:发病前明确的用药史;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特点:形态多样或颜色鲜艳,可泛发或限于局部;

西医病因:过敏体质;药物因素

病因:外因:药物;内因:自身对药物的敏感性

常见类型:

固定性药毒:多见于磺胺类药疹,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边界清楚的水肿型紫红斑色素沉着,第二次服用同样药物时,则在同一部位发生也可同时增加新的损害

荨麻疹性药毒:皮损如荨麻疹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毒:躯体上散在或密集针尖米粒大,红色丘疹、斑丘疹、皮肤灼热,前驱症状不明显,全身症状较轻

湿疹型特点:对称性、多形性、原发性

紫癜型

多形红斑型:圆形或椭圆形水肿型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典型虹膜样损害,边界清楚,对称性发于全身

剥脱性皮炎型疹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毒:鲜红或紫红色斑片,松弛型水疱及大疱,易擦破,形似烫伤

停用一切可以致敏药物

轻症中医辨证治疗,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红斑、丘疹、水疱-洗剂

皮损广泛者-粉剂

肿胀流字-湿敷

第七单元、湿疮

一、定义: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二、特点:对称性、多形性、反复性、渗出性

三、分类:急性(丘疱疹为主)、亚急性(丘疹、结痂)、慢性

四、治疗原则:清热消风止痒

五、发病外在因素:生活环境、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食物

发病内在因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感染病灶、内分泌功能失调、糖尿病、血液循环障碍、寄生虫

六、急性湿疮:对称性、原发性、多形性

1.自觉瘙痒

七、*疥疮判断!:指缝有没有丘疱疹和水疱;阴囊有没有结节

第八单元、性传播疾病

梅毒:

定义: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性传播疾病

特点:几乎可以侵犯所有器官,早期表现为皮肤粘膜损害,晚期可引起多器官脏器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95%);胎盘传染;产道传染;血源性传播;非性接触传染

分期:先天梅毒(胎性)和后天梅毒(获得性);早期梅毒(2年)和晚期梅毒(2年)

(1)一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从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后,2周-4周的潜伏期,在外生殖器处出现初期损害——硬下疳(生殖性溃疡)。

Ps.硬下疳:常为单个,偶为多个,丘疹或浸润性红斑——轻度糜烂或浅表性溃疡。边界清楚,直径1-2cm大小,触之坚实,呈软骨样硬度,不痛不痒。

(2)二期梅毒:硬下疳消退约6周,潜伏的螺旋体进入血液循环,侵入多种组织,全身皮肤粘膜广泛出现梅毒疹;当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时候,未被消灭的梅毒会复发为二期梅毒

(3)三期梅毒:2-4年后,部分可发生三期梅毒,侵犯皮肤粘膜、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重要脏器。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导致组织缺损和功能丧失。

诊断标准:

(1)一期梅毒:不洁性交史;潜伏期:2-3周;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TPPA/TPAB)

(2)二期梅毒:多在感染后7-8周发病;杨梅疮;扁平湿疣;有时出现梅毒性白斑、虫蚀性脱发

(3)三期梅毒:病程长,损害数目少,分布不对称,破坏性大,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马鞍鼻(山根不见了)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临床用药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

治疗原则:梅毒诊断需要明确

疗后观察:

治疗:

(1)早期梅毒(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卞星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盐酸四环素(有青霉素过敏者)

二、尖锐湿疣

1.定义: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赘生物

2.特点:皮损部位主要在肛门、外生殖器部位;传染方式:直接;性接触;间接

3.临床表现:潜伏期1-8个月,平均3个月,男性多在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女性多在阴唇、阴蒂、宫颈、阴道、肛门。同性恋者常见于肛门与直肠。一般无自觉症状。

4.鉴别诊断:梅毒导致的扁平湿疣

5.物理方法去除疣体,进行抗病毒治疗,中医以清热解毒、祛湿除疣为主要治法。

三、淋病

1.定义:淋病双球菌(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

2.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可以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可通过间接传染

3.发病机制:淋球菌寄生在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

4.分类:

(1)女性淋病:女性大多数患者可以无症状,有症状不明显

(2)新生儿淋病

(3)

5.实验室检查:脓液涂片革兰氏染色(男性),女性需要加做脓液培养

6.鉴别诊断:生殖道衣原体感染:潜伏期长

7.治愈标准:2周以后做培养

第九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定义: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以及部分男性外生殖器疾病

睾丸产生精子,附睾精子成熟,通过输精管,混合前列腺液称为精液。

肾有两个窍,精窍和溺窍,都通过尿道而泄。

三、病位:

经络上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有关。

玉茎(阴茎)属于肝,马口(尿道)属于小肠,阴囊属于肝,肾子(附睾、睾丸)属于肾,子系(精索)属于肝

四、病因病机:湿、热、寒多见

1.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火亢盛,移至小肠,会波及马口。2.肝:

3.脾

4.肾

5.肺

六淫邪气+不洁房事、感染浊毒

五、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尿黄、尿血、白浊,阴囊红肿热痛,附睾、睾丸肿痛,外阴多汗、味燥——精窍:脾肾湿热用程氏萆薢分清饮;溺窍:膀胱湿热用八正散加减

PS.分清化浊的萆薢分清饮分为两种:①程氏萆薢分清饮(清热利湿):石菖蒲、川萆薢、茯苓+丹参、黄柏、白术、莲子心、车前子;②丹溪萆薢分清饮(温肾利湿):益智、乌药、甘草

2.气血瘀滞:多见于久病后,睾丸硬结,少腹,会阴,睾丸胀痛,排尿困难或闭塞,或尿有血块——气滞为主用橘核丸加减;血瘀为主用活血散瘀汤

3.痰浊凝结:附睾、阴茎慢性结节,不痛或微痛,或排尿淋漓不畅,或可不射精——寒痰用阳和汤;热痰用消核丸

4.肾阴不足:阳事易兴,精液浊,血精,遗精早泄——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5.肾阳虚衰:形寒肢冷,夜尿多,阳痿不举,精冷不育——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子痈

定义:睾丸和附睾的化脓性疾病(如:睾丸炎)

分类:急性子痈和慢性子痈

临床表现:

(1)急性子痈:突然发作的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以放射到腹股沟

(2)慢性子痈:阴囊胀痛、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体检可以触及附睾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

鉴别诊断:卵子炎(腮腺炎性睾丸炎);子痰;嵌顿性斜疝;睾丸扭转;睾丸肿瘤(睾丸肿大,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

治疗:急性子痈用抗生素、双柏散治疗;慢性用中药方剂、葱归溻肿汤(未生育者不宜使用)治疗

(1)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枸橘汤加减

(2)气滞痰凝:疏肝理气:橘核丸加减

(3)瘟毒下注:多见于儿童,常常因为患有痄腮并发,睾丸肿大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普济消毒饮+金铃子散

6.西医治疗:

(1)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局部冷敷,去除感染诱因

(2)1%普鲁卡因10-20ml加青霉素20-80万U

(3)抗菌素治疗: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激素应用

(4)手术:有脓肿的话

二、囊痈

1.定义:发育阴囊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2.特点:阴囊红肿疼痛,寒热交作,局部皮紧发亮,形如瓢状

3.病因病机:湿热下注肝肾之络

4.临床表现:阴囊红肿、灼热、压痛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阴囊肿胀进展较快,可以伴随恶寒发热,口干、小便赤热、大便干结等

5.鉴别诊断:子痈:早期阴囊肿胀不明显

6.治疗:

(1)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课本辩证论治只有这一个证型)

(2)肝肾阴虚:滋阴除湿汤

7.外治:未成脓者:金黄膏等;已成脓:切开排脓

三、子痰

1.定义:发生于肾子的疮痨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附睾结核

2.特点:附睾有慢性结节,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容易形成窦道,经久不愈。

3.病因病机:痰浊、相火灼津

4.临床表现:附睾尾部有不规则的局限性结节,质硬触痛不明显;结节常常与阴囊皮肤粘连。

5.辅助检查:尿常规有红、白细胞和脓细胞;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

6.治疗:

(1)浊痰凝结:阳和汤

(2)阴虚内热:滋阴除湿汤+透脓散

(3)气血两亏:十全大补汤加减;小金丹(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甘草、熟地黄、川芎、黄芪、肉桂、熟附子、鹿角胶、皂角刺)

四、阴经痰核:

1.定义:阴茎海绵体白膜发生纤维化硬结的一种病

2.特点:阴茎背侧可以触及条索或者斑块状结节,阴茎勃起时伴有弯曲或疼痛

3.鉴别诊断:阴茎癌:结节多发生在阴茎头、冠状沟或包皮内板处,突起溃烂后状如翻花

4.治疗:

(1)痰浊凝结:化坚二陈汤、小金片;阳和汤+白芥子

(2)阴虚痰火: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加消核丸()

5.外治:玉枢丹加醋,阳和解凝汤加醋温洗

五、尿石证

1.定义: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

2.特点:以疼痛、血尿为主

3.病因病机:湿热、热伤血络

4.临床表现:

(1)上路尿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突然发作的腰或下腹部绞痛和血尿。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向下放射。检查时肾区叩击痛。

(2)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变换体位或可重新排尿

(3)尿道结石:尿痛、排尿困难、或出现尿流中断

5.治疗:结石小于1cm,中药排石;结石较大则先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中药治疗

金沙牛:通淋排石

(1)湿热蕴结:三金排石汤

(2)气血瘀滞:金铃子散+石韦散

(3)肾气不足:济生肾气丸

六、男性不育症

1.定义:育龄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有受孕能力,因男方原因导致女方不能怀孕的一类疾病

2.病因病机:与肾、心、肝、脾相关,大多因精少、精弱、死精、无精、精稠、阳痿及不射精

(1)肾气虚弱

(2)肝郁气滞

(3)湿热下注

(4)气虚两虚

3.辨证论治:

(1)肾阳虚衰: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精子数少,成活率低,射精无力:经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

(2)肾阴不足:精量少、粘稠不化: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知柏地黄丸

(3)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

(4)湿热下注:勃起不坚,精子数少,死精子较多,小腹急满,小便短赤:程氏萆薢分清饮

(5)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4.辨精用药:

(1)精子成活率低、活动力差: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生黄芪

(2)死精、畸形精子:土茯苓、蚤休

(3)

七、阳痿

1.定义:阴茎不能勃起或者勃起不坚,坚而不久,以致于不能进行与完成性交全过程的一种病症。欲举不能、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三占其一,即可确诊。西医称为:ED(勃起功能障碍)

2.分类:心理性;器质性;混合性

3.病因病机: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肾阳不足、惊恐伤肾、气血瘀阻、心脾两虚

4.临床表现:萎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

5.硬度分级:

1级:豆腐

2级:剥皮香蕉

3级:香蕉

4级:黄瓜

鉴别诊断:早泄;性欲淡漠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逍遥散

(2)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

(3)脾虚胃弱:参苓白术散

(4)气血瘀阻:桃红四物汤

(5)心脾两虚:归脾汤

(6)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

(7)肾阴亏虚:左归丸或二地鳖甲煎加减

(8)肾阳不足:右归丸

八、精浊

1.定义:发生于前列腺的炎症性疾病

2.主要表现:排尿障碍、前列腺疼痛

3.*特点:发病缓慢、病情顽固

4.病因病机:心肾不交、湿热、气滞血瘀、肾阴不足、肾阳虚衰

5.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急骤;慢性排尿障碍,多数伴有腰骶部、腹股沟、睾丸等坠胀疼痛,伴有神经衰弱的症状

6.实验室诊断:四杯法:初始尿、中段尿、前列腺按摩液、后段尿

7.治疗:抓住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便的三个基本病理环节

8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前列腺汤加减(8丹参、8泽兰、8桃仁、8红花、8乳香、8没药、8王不留行、8赤芍、4川楝子、4白芷、4青皮、4小茴、2蒲公英、2败酱草)

(2)湿热: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3)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4)肾阳虚衰:右归丸

(5)外治法:坐浴、栓剂

第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定义:指发生在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

常见:动脉:糖尿病足、动脉栓塞等;静脉: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病理变化:狭窄、闭塞、局限性扩张、破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倒流

临床表现:

(1)疼痛:

①间歇性疼痛:运动型疼痛、体位性疼痛(动脉抬高痛、静脉下垂痛)、温差性疼痛(因温度改变激发或缓解疼痛)

间隙性跛行:下肢供血不足的重要症状

②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动脉性静息疼痛(持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刺痛)、静脉性静息痛(持续性胀痛)

(2)营养障碍:动脉缺血(肌肤甲错)、静脉瘀血

(3)皮肤温度:降低-动脉血流减少;升高:静脉回流障碍

五、试验:

1.皮肤指压试验

2.抬高试验

3.下垂试验

4.

5

六、病机:瘀血

七、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或益气、或散寒、或清热、或祛湿、或补血

*股肿(只考)

定义: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主要表现: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

好发部位: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静脉

并发症:肺栓塞

西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静脉炎

病因病机:静脉壁损伤、血流滞缓、高凝状态

临床表现:一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皮肤发白温度降低、髂窝有压痛等

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定义: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

临床表现: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

发病特点: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为多见,次为胸腹壁。与季节无关,与性别无关。

中医文献:青蛇毒、赤脉、恶脉、黄鳅痈

十、筋瘤

定义: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经脉病变,相当于下肢静脉曲张

诊断:长期站立负重者或妊娠妇女多发,长久站立容易疲劳,下肢静脉(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保守治疗:弹力袜

手术治疗: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

十一、臁疮

定义:发生于小腿臁骨部位的慢性皮肤溃疡

改善肢体瘀血状态

第十一单元、肠痈(急、慢性阑尾炎)——大黄牡丹汤主之

定义:发生于肠道的痈肿,属于“内痈”范畴,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等

解剖生理:

阑尾是位于盲肠内后方的一个蚯蚓状盲管

体表投影: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处

阑尾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终末分支

阑尾静脉回流入回结肠静脉

*病因病机:

西医病因

(1)阑尾腔梗阻:粪石和粪块;淋巴滤泡增生;阑尾扭转;管腔狭窄;寄生虫

(2)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细菌增生

中医病因病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暴急奔走、跌扑损伤

四、*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0%-80%)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食欲减退、腹泻、里急后重

(3)全身症状:体温38-39℃,高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

(4)疼痛性质:①单纯性:隐痛、钝痛;②梗阻化脓性:阵发性剧痛、胀痛;③坏疽性早期:持续性跳痛;④阑尾坏疽穿孔后:持续性剧痛

体征:

(1)右下腹麦氏点压痛

(2)反跳痛

(3)腹肌紧张

3.体格检查

结肠充气试验:一手按压左下腹降结肠,另一只手沿结肠逆行挤压,出现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炎的存在。

腰大肌试验:侧卧位,左手按住右髋部,右手将右下肢向后过伸,引起有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贴近腰大肌,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

闭孔内肌试验:平卧,右髋和右膝屈曲90°并内旋髋关节,拉紧右侧闭孔内肌,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位置较低,贴近闭孔内肌,为盆腔位阑尾炎。

经穴触诊阑尾穴压痛(极少用)

急性阑尾炎的变证:慢性肠痈;腹部包块;湿热黄疸;内外瘘形成,。

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尿常规、X线(可能看到阑尾区高密度影)、B超

*诊断: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阑尾炎定性定位体征,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胃肠道穿孔、输尿管结石、妇科疾病、胃肠炎

*辨证论治:通腑泻热

瘀滞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湿热证(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腹痛剧烈,高热口干: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热毒证(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全腹腹痛剧烈,壮热,口干面赤,舌红,苔黄: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十、抗生素治疗:多选用抗格兰阴性杆菌和抗厌氧菌的药物

十一、外用药物:双柏散水蜜调和敷在右下腹,每日两次

十二、手术治疗:

适应症: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小儿、妊娠、老年人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者;

十三、诊断治疗思路:炎症的类型;腹膜炎的范围;全身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无形成阑尾周围脓肿

第十二单元、胆石症:

定义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早期出现轻微消化道症,如饭后饱胀,嗳气吞酸,进油腻加剧等

胆绞痛:痛在右上腹,呈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

体征:墨菲氏征

肝外胆管结石:夏柯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肝内胆管结石:雷诺五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精神症状、休克

检查

实验室检查:TB增高

胆囊胆固醇结晶:影像学检查有彗尾征

*诊断:

胆囊结石:①长时间反复不止的右上腹不适或夜间急性发作的胆绞痛;②右上腹胆囊区疼痛;③B超可以发现95%以上的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①腹痛、发热恶寒、黄疸反复发作;②B超、造影可见肝内胆管结石

*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胃穿孔等

预防与调护:合理饮食、心情舒畅、胆道蛔虫要彻底治疗、患者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如有变证及时手术治疗

辨证论治:

肝郁气滞

肝胆湿热

肝胆脓毒

肝阴不足

西医治疗:

溶石治疗

手术治疗

考试重点

期末考试题型:

单选30*1:临床表现、诊疗要点

多选10*1

填空5*4

名词解释:5*3

简答3*5

病案1*10:证型、代表方药、中西医诊断等

A血栓性浅静脉炎:青蛇毒

B股肿发生的部位:下肢髂股静脉、股腘静脉

C股肿最凶险的并发症:肺栓塞

D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类型:

①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累及一条浅静脉,沿着发病的经脉出现疼痛、红肿、灼热感,常可触及结节或硬索状物,明显压痛;

②胸腹壁浅静脉炎:单侧胸腹壁出现一条索状硬物,长10-20cm,皮肤发红、轻度刺痛,肢体活动时局部有牵掣痛;

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处炎性硬结消失后,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出现病变,具有游走、间歇、反复发作的特点

E筋瘤(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早期患肢坠胀不适、疼痛,患侧浅表静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大隐静脉瓣膜试验有助于判断。

F肠痈的发病率:外科住院病人的10%-15%;70%-80%有转移性右下腹痛

G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腹痛发于胃脘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伴发热、恶心、呕吐,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并拒按

H适合使用中医中药保守治疗的肠痈类型:①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瘀滞证);②轻型化脓性阑尾炎(轻型湿热证);③阑尾周围脓肿

考试重点: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痰饮瘀血脓毒

(2)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疮瘍的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消托补

中医外科内治法有三个总则,分别为消法、托法、补法。

①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外科疾病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或成脓,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的治疗法则。应用中,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邪清热,寒邪温通等。适应症:未成脓的初期肿瘍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及各种皮肤疾病。若已经形成疮,不可以用“内消“的方法,以免毒散内蓄不收。

②托法: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应症:外瘍中期(成脓期)。其中补托法适用于正虚毒盛,透托法适用于正盛毒盛。

③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使创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应症:溃疡后期。毒邪未尽者,切勿忽用补法,以免留邪。

走黄、内陷的定义?内陷的分型(三大类型)?顺证和逆证?

(1)定义: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未能控制病势,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危急病症,继发于疔疮;

内陷:是除疔疮外的其他阳证疮瘍疾患中,因正不胜邪,火毒炽盛,内传营血脏腑的一种危急病症,多由有头疽并发,继发于除疔疮外的其他阳性疮瘍。

①疔疮:多发于颜面、手足的一种发病迅速、容易变化、危险性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疮形小,跟脚硬,如气性坏疽。②痈毒(外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如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内陷的分型:

①火陷: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邪盛热极,用清营汤+黄连解毒汤

②干陷:发生于2-3候溃脓期,正虚邪盛,用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

③虚陷:发生于4候收口期,脾肾阳衰,用附子理中汤

(3)疮毒的顺证和逆证:

①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初期疮顶高突,红肿疼痛,跟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②逆证:不按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丹毒:

(1)定义: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生于躯干称为内发丹毒,生于头面称为抱头火丹,生于小腿称为流火,生于新生儿臀部称为赤游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2)病因病机:血热火毒

(3)诊断:初期恶寒发热疼痛,后局部皮肤出现从小片到大片的红斑,略高于皮肤表面,压之红色褪色,若出现紫斑,则压之不褪色。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4)辨证论治: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①风热毒蕴:普济消毒饮

②肝脾湿火:柴胡清肝汤合龙胆泻肝汤

③湿热毒蕴: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

④胎火蕴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乳房疾病:乳痈、乳癖、乳岩

乳痈:

1.定义:

发生在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常发生于初产后妇女,乳房有局部肿块,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容易发生传囊、乳漏。分为外吹乳痈(哺乳期发生)、内吹乳痈(妊娠期发生)、不乳儿乳痈(不在前两者时期发生)。西医中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2.病因病机:

(1)乳汁淤积

(2)肝郁胃热

(3)感受外邪

3.临床诊断:

(1)初起(郁乳期):乳房肿胀疼痛,乳汁分泌不畅,有结块伴随疼痛。治疗上以通乳为用,如催乳师

(2)成脓(酿脓期):乳房胀而跳痛,肿块增大,触痛明显,此时治疗禁用手法催乳,应用切开排脓

(3)溃后(溃脓者):

①顺者:溃后脓出通畅,痛减,热退,肿消——愈合

②逆者:虽溃脓出不畅,痛不减,热不退,肿不小三——传囊乳痈

溃后,乳汁从创口而出——乳漏

4.鉴别诊断:炎性乳癌:症状轻,体征重

乳痈:症状重,体征轻或并重

5.治疗:

(1)内治:

①初起——气滞热壅: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

②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

③溃后——正虚邪滞:益气和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④气血凝滞:疏肝活血,温阳散结——四逆散加鹿角片

(2)外治:

①初起:吸乳按摩,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②成脓:切开排脓,生肌膏外敷;

③溃后:生肌膏盖贴,配合垫棉法

乳癖:

1.定义: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

2.发病情况:好发于25-40岁妇女

3.病因:雌激素分泌过多,孕酮分泌不足使乳腺组织不断处于雌激素的刺激当中,不能完成由增殖到复旧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本病的发生。

4.病因病机:气滞痰凝-结于乳络

5.临床表现:大小、质地不一,单发或多发,形状多样,边界不清,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的肿块;胀痛、刺痛、牵拉通的疼痛;单侧或两侧乳头溢液

6.诊断:好发年龄:20-45岁

7.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防止肿块恶变

8.治疗:①肝郁痰凝: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②冲任失调: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乳岩(乳腺癌)

1.定义: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

2.发病率:万分之2-3;以40-60岁居多

3.病因:体内雌性激素偏高,携带乳腺癌基因(BRCA-1、BRCA-2)

4.特点:非自限性疾病,肿物呈浸润性生长,可以侵犯周围组织,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内脏转移引起的中药器官功能障碍及疾病消耗是致死的原因

5.发展:发生于导管上皮,当乳腺癌肿物最大径小于1cm,癌细胞大多局限于乳房局部;当乳腺癌肿物最大径大于1cm,癌细胞可能散落到身体各处

发展:腺体-乳房悬韧带-导管-胸肌-癌细胞脱落进入淋巴管

转移途径: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最常见于肺部、骨骼等)

6.诊断:

(1)典型表现:乳房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孤立肿块,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欠佳,一般无疼痛,晚期可以破溃。表面皮肤可见凹陷,橘皮样变,溃烂,乳头后天性回缩,形成内陷,偏拉

(2)不典型表现:无肿块或肿块特征不明显

7.治疗:①原发病灶及局部转移灶的根除②远处转移灶的抑制(化疗)

8.辨证论治:

①肝郁痰凝:开郁散合神效瓜蒌散

②冲任失调:二仙汤合开郁散

③正虚毒盛:八珍汤

④气血两亏:人参养荣汤

⑤脾虚胃弱:参苓白术散合理中汤

瘿的检查方法、分类、中西医的诊断、中西医的病名

瘿:

(1)定义: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块性疾病的总称,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疾病。

(2)检查方法:

①体格检查:望诊:观察两侧甲状腺大小是否大小对称,有无肿块隆起。触诊:触摸甲状腺部位有无结节,结节位置、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是否压痛、边界是否清晰、检查肿块能否移动等

②辅助检查: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自身抗体等,加以超声、核素、取甲状腺细胞检查。

(3)分类:

①气瘿(单纯性甲状腺肿):颈前结喉两侧漫肿伴结块,按之柔软,可以随喜怒消长。检查方法:触及颈前结喉处一侧或两侧多个可移动结节,光滑而软不痛。B超显示甲状腺肿大,可见甲状腺内有囊性或实性结节。

②肉瘿(甲状腺腺瘤):颈前结喉肿块局限而柔软者,一侧或两侧结块,柔软如肉丸,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发展缓慢。检查方法:颈前结喉一侧或两侧有单个可移动肿块,光滑不痛。B超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

③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颈前结喉突然出现肿块伴疼痛,有发热,发病急骤。检查方法:颈前结喉处突然出现肿胀疼痛,痛感牵引到同侧头部、耳后枕部,质地坚硬压痛,可出现口干、心悸、失眠、急躁等全身伴随症状。初期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后期可出现短暂性甲减。

④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自体免疫性疾病,起病隐匿,发展缓慢,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数为弥漫性,硬而韧,可发展为甲减或甲亢。检查方法:甲状腺弥漫性重大,光滑而韧,可有颈部憋闷不适。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升高,B超显示甲状腺弥漫性重大,回声不均,取甲状腺细胞检查有淋巴细胞浸润可以确诊。

⑤石瘿(甲状腺癌):颈前结喉两侧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为恶性病变。检查方法:颈前结喉单个肿块,坚硬如石,凹凸不平,推之不移。超声和CT显示肿物质地不均,内有沙粒样钙化,边缘不清,细胞学检查可以确诊。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药毒:定义、证型、治法、方药

药毒:

(1)定义: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粘膜直接给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

(2)西医分类:

①I型超敏反应(荨麻疹型药疹)

②II型超敏反应(紫癜型药疹)

③III型超敏反应(血管炎型药疹)

④IV型超敏反应(剥脱性皮炎型、麻疹型、湿疹型药疹)

*固定性药毒:多见于磺胺类药疹,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必考)边界清楚的水肿型紫红斑色素沉着,第二次服用同样药物时,则在同一部位发生也可同时增加新的损害

荨麻疹性药毒:皮损如荨麻疹

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药毒:躯体上散在或密集针尖米粒大,红色丘疹、斑丘疹、皮肤灼热,前驱症状不明显,全身症状较轻

湿疹型特点:对称性、多形性、原发性

紫癜型

多形红斑型:圆形或椭圆形水肿型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典型虹膜样损害,边界清楚,对称性发于全身

剥脱性皮炎型疹

8.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毒:鲜红或紫红色斑片,松弛型水疱及大疱,易擦

(3)辨证分型:

①湿毒蕴肤:清利湿热,解毒止痒——萆薢渗湿汤合龙胆泻肝汤

②热毒入营:凉血护阴,清热解毒——清营汤

③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解热毒——增液汤合益胃汤

原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定义

是他觉症状之一:

(1)原发性皮损: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瘢痕、色素沉着、萎缩等

乳房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乳腺腺叶间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

10.乳房肿块的触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触诊方法:

立位和卧位结合,先检查健侧乳房,再检查患侧乳房。四指并拢,用指腹平放在乳房上轻柔触摸,切勿用手指抓捏(防止将捏起的腺体组织误认为是乳腺肿块)。顺序为先触按整个乳房,再按照一定顺序触按乳房的四个象限:内上、外上、外下、内下,然后触摸乳晕,挤压乳头注意有无液体从孔窍溢出,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锁骨上,检查淋巴情况。

注意事项:

①发现乳房内有肿块者,注意肿块位置、数目、形状、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有无压痛;

②肿块是否与皮肤粘连,可用手指轻轻提捏肿块附近的皮肤确认;

③检查乳房的时间为月经来潮的第7-10天,这段时间是乳房生理最平稳的时期;

④结合年龄、病史、辅助检查确定肿块的性质

11.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①根据病情阶段正确选择剂型:急性阶段用粉剂、洗剂;大量渗液或明显脓肿,用溶液冷敷;苔藓样变用软膏和酊剂

②根据疾病性质合理选择药物:有感染则清热解毒

③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④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⑤随时注意用药反应

12.肛肠疾病:便血有哪些疾病,各自的特点有哪些?肛痈的诊断、治疗、辨证分型、代表方药

(1)*便血:肛裂、内痔、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无疼痛者。肛裂:便血少而肛门部有撕裂样疼痛者。直肠息肉: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直肠癌: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风热肠燥:便色鲜红,血出如箭。血虚肠燥:便血色淡,日久而量多。

(2)肛痈的诊断、治疗、辨证分型、代表方药

①定义: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西医称为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简称肛周脓肿

②诊断: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见。肛门周围皮肤发红、疼痛、肿胀、结块,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肛门指检可以触及压痛、肿块、隆起及波动感。

③特点:发病急骤,疼痛剧烈,或有发热,破溃后形成肛漏。(感染后免疫力会下降)

④分类:肛提肌以上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

⑤临床表现:肛周脓肿,一般5-7天成脓,溃后多形成肛漏

⑥鉴别诊断:肛周毛囊炎(肛周的“粉刺”)

⑦治疗:内治法:

a热毒蕴结(初起-消法):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

b火毒炽盛(成脓-托法):清热解毒透脓——透脓散;

c阴虚毒恋(溃后-补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

外治法:初起:外敷:实证:金黄膏

手术治疗

13.名词解释:

(1)内痔:生于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静脉丛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内痔。

(2)肛管直肠环:直肠穿过盆膈后至肛门缘的一段肠管,以齿状线为界分为上、下两部长约3-4cm。由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的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浅二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纤维共同组成的肌环,绕过肛管和直肠分界处,在直肠指检可清楚触到。手术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3)精索: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韧带等

(4)精浊:发生于前列腺的炎症性疾病,伴随排尿障碍、前列腺疼痛,发病缓慢,病情顽固。

(5)精癃: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出现尿失禁或肾功能障碍。

14.泌尿系疾病:子痈,尿石证。

子痈

*定义:睾丸和附睾的化脓性疾病(如:睾丸炎),其中睾丸和附睾统称肾子

分类:急性子痈和慢性子痈

*病因病机:湿热下注和气滞痰凝

临床表现:

(1)急性子痈:突然发作的附睾或睾丸肿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以放射到腹股沟

(2)慢性子痈:阴囊胀痛、下坠感,疼痛可放射到下腹部及同侧的大腿根部。体检可以触及附睾增大、变硬、有结节,伴轻度压痛。

鉴别诊断:卵子炎(腮腺炎性睾丸炎);子痰;嵌顿性斜疝;睾丸扭转;睾丸肿瘤(睾丸肿大,像秤砣一样沉甸甸的)

治疗:急性子痈用抗生素、双柏散治疗;慢性用中药方剂、葱归溻肿汤(未生育者不宜使用)治疗

(1)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枸橘汤加减

(2)气滞痰凝:疏肝理气:橘核丸加减

(3)瘟毒下注:多见于儿童,常常因为患有痄腮并发,睾丸肿大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普济消毒饮+金铃子散

6.西医治疗:

(1)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局部冷敷,去除感染诱因

(2)1%普鲁卡因10-20ml加青霉素20-80万U

(3)抗菌素治疗: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激素应用

(4)手术:有脓肿的话

尿石证

1.定义: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结石

2.*特点:以腰腹部绞痛疼痛、血尿为主。男女发病率为3:1

3.病因病机:湿热、热伤血络

4.临床表现:

(1)上路尿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突然发作的腰或下腹部绞痛和血尿。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疼痛为阵发性并向下放射。检查时肾区叩击痛。

(2)膀胱结石: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必考)变换体位或可重新排尿

(3)尿道结石:尿痛、排尿困难、或出现尿流中断

5.治疗:结石小于1cm,中药排石;结石较大则先体外震波碎石,再配合

金沙牛:通淋排石

(1)湿热蕴结:三金排石汤

(2)气血瘀滞:金铃子散+石韦散

(3)肾气不足:济生肾气丸

15.周围血管疾病:股肿、脱疽

*股肿(只考)

定义: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主要表现: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浅静脉怒张

好发部位:下肢髂股静脉和股腘静脉

并发症:肺栓塞

西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深静脉炎

脱疽

定义: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初起患肢麻木,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患趾(指)坏死变黑脱落。

临床特点: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

16.其他外科疾病:肠痈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70%-80%)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食欲减退、腹泻、里急后重

(3)全身症状:体温38-39℃,高热寒战、头晕、头痛、乏力

(4)疼痛性质:①单纯性:隐痛、钝痛;②梗阻化脓性:阵发性剧痛、胀痛;③坏疽性早期:持续性跳痛;④阑尾坏疽穿孔后:持续性剧痛

体征:

(1)右下腹麦氏点压痛

(2)反跳痛

(3)腹肌紧张

3.体格检查

结肠充气试验:一手按压左下腹降结肠,另一只手沿结肠逆行挤压,出现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阑尾炎的存在。

腰大肌试验:侧卧位,左手按住右髋部,右手将右下肢向后过伸,引起有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贴近腰大肌,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

闭孔内肌试验:平卧,右髋和右膝屈曲90°并内旋髋关节,拉紧右侧闭孔内肌,右下腹疼痛为阳性,提示炎性阑尾位置较低,贴近闭孔内肌,为盆腔位阑尾炎。

经穴触诊阑尾穴压痛(极少用)

二、*辨证论治:通腑泻热

瘀滞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湿热证(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腹痛剧烈,高热口干: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热毒证(坏疽或穿孔性阑尾炎):全腹腹痛剧烈,壮热,口干面赤,舌红,苔黄: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三、其他治疗:

抗生素治疗:多选用抗格兰阴性杆菌和抗厌氧菌的药物

外用药物:双柏散水蜜调和敷在右下腹,每日两次

手术治疗

性病重点

三个性病的潜伏期,传染途径:

淋病(淋病双球菌):

(1)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

(2)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通过间接接触传染

尖锐湿疣(人体乳头瘤病毒):

(1)潜伏期1-8个月,平均3个月

(2)传染方式:直接;性接触;间接

梅毒(梅毒螺旋体):

(1)潜伏期:2周-4周,平均3周

(2)传染途径:性接触传染(95%);胎盘传染;产道传染;血源性传播;非性接触传染

艾滋病(HIV病毒):

(1)潜伏期:6个月-5年或更久

(2)传染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祛梅治疗的药物:青霉素

淋病的最主要两个临床特点: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

蛇串疮的特征、西医病名、病原体:

特征:排列成带状的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有明显神经痛

西医病名:带状疱疹

病原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固定性药毒的临床特点: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必考)边界清楚的水肿型紫红斑色素沉着,第二次服用同样药物时,则在同一部位发生也可同时增加新的损害

药毒潜伏期的理解: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粉剂的适应症:无渗液的急性、亚急性皮炎

自觉症状、他觉症状是皮肤科辩证的主要依据:包括自觉症状(瘙痒、疼痛)和他觉症状(表现在患部的皮肤损害皮损、皮疹)

名词解释:

1原发性皮损(必考):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皮损(必考):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瘢痕、色素沉着、萎缩等

3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赘生物,皮损部位主要在肛门、外生殖器部位;传染方式为性接触、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十、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必考):根据皮损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①根据病情阶段正确选择剂型:急性阶段用粉剂、洗剂;大量渗液或明显脓肿,用溶液冷敷;苔藓样变用软膏和酊剂

②根据疾病性质合理选择药物:有感染则清热解毒

③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④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⑤随时注意用药反应

十一、病案:湿疮(西医称“湿疹”)的血虚风燥证:

湿疮血虚风燥证表现: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痒感加重+血虚风燥证表现。

治疗: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四物消风散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重点

一、《外科真诠》:玉茎(阴茎)属于肝,马口(尿道)属于小肠,阴囊属于肝,肾子(附睾、睾丸)属于肾,子系(精索)属于肝

二、子痈:睾丸及附睾的化脓性疾病

三、肾子:睾丸和附睾

子痈:

*定义:睾丸和附睾的化脓性疾病(如:睾丸炎),其中睾丸和附睾统

*病因病机:湿热下注和气滞痰凝

*辨证论治

(4)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枸橘汤加减

(5)气滞痰凝:疏肝理气:橘核丸加减

(6)瘟毒下注:多见于儿童,常常因为患有痄腮并发,睾丸肿大疼痛,伴有恶寒发热:普济消毒饮+金铃子散

四、囊痈的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课本辩证论治只有这一个证型)

(2)肝肾阴虚:滋阴除湿汤

五、子痰:

临床特点:附睾有慢性结节,逐渐增大形成脓肿,溃破后稀薄如痰,不易愈合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中有红、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

六、阴茎痰核临床特点:阴茎背侧可触及挑唆或斑块状结节,阴茎勃起时伴有弯曲或疼痛

七、尿石证:

*特点:以腰腹部绞痛疼痛、血尿为主。男女发病率为3:1

*膀胱结石的临床表现: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必考)变换体位或可重新排尿

*辩证论治

(1)湿热蕴结:三金排石汤

(2)气血瘀滞:金铃子散+石韦散

(3)肾气不足:济生肾气丸

八、男性不育症:

定义:育龄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女方有受孕能力,由于男方原因而导致女方不能怀孕的一类疾病

WHO精液常规标准:1.5ml≤精液量<7ml;液化时间<60分钟;PH:7.2-7.8;精子密度≥15*10的6次方/ml;精子总计数≥39*10的6次方/m;成活率>59%,A级精子>32%或A+B级精子≥40%;正常形态精子≥4%;白细胞<十万

辨证论治:

(1)肾阳虚衰:性欲减退,阳痿早泄,精子数少,成活率低,射精无力:经匮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

(2)肾阴不足:精量少、粘稠不化:左归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知柏地黄丸

(3)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

(4)湿热下注:勃起不坚,精子数少,死精子较多,小腹急满,小便短赤:程氏萆薢分清饮

(5)气血两虚:十全大补汤

九、阳痿辨证论治:

(9)肝气郁结:逍遥散

(10)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

(11)脾虚胃弱:参苓白术散

(12)气血瘀阻:桃红四物汤

(13)心脾两虚:归脾汤

(14)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

(15)肾阴亏虚:左归丸或二地鳖甲煎加减

(16)肾阳不足:右归丸

PS.硬度分级:

1级:豆腐

2级:剥皮香蕉

3级:香蕉

4级:黄瓜

十、精浊(必考):以慢性无菌性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最为多见,

特点: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缠绵难愈

辨证论治:

(6)气滞血瘀:*前列腺汤加减(8丹参、8泽兰、8桃仁、8红花、8乳香、8没药、8王不留行、8赤芍、4川楝子、4白芷、4青皮、4小茴、2蒲公英、2败酱草)

(7)湿热: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

(8)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

(9)肾阳虚衰:右归丸

外治法:坐浴、栓剂

十一、精癃(必考):

临床特点: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

病因病机:年老肾气虚衰,气化不利,血行不畅

辅助检查:直肠指检前列腺有增大,中央沟变浅或消失

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八正散

(2)脾肾气虚:补中益气汤

(3)气滞血瘀:沉香散

(4)肾阴亏虚:知柏地黄丸

(5)肾阳不足:济生肾气丸

欢迎打赏~

赞赏

长按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chi001.com/yfzl/60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