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行的书卷
雁荡山卧龙谷内,有一个最为神奇的地方——石船神水。一巨崖下的溪谷当中,横覆一石船,石船脊背处开裂,水从细缝处渗涌出来。雁荡景观,被画家潘天寿评为“怪诞高华,令人不能想象”。这个“石船神水”景观,竟然是当代才再次被世人发现:年,浙江在线新闻报道:《雁荡山志》中记载的一处奇观,被雁荡山灵岩景区卧龙谷的管理人员无意中发现!水泼到这片石壁上就会变色,显现出一个很大的脚印,约比正常人脚印大三分之一。但是水干了以后,脚印就看不到了,和周边岩石无异。此外,该处的岩石也很奇特,像一只船,在这“石船”的最高处会冒出清泉,沿着石缝往下流淌,并且水量稳定,不会因为天气有所变化。看到这景观的游人无不啧啧称奇!雁荡山工作人员试图找出泉水长流不绝和遇水现“脚印”的原因,但还没有结果,他们也期待有关专家和热心读者协助解谜。一旁立有一块“石船神水”石碑:石碑上的内容为:“石船神水:石船,横卧涧中,形似梭船,故名。又因泉水从高處冒出,沿石縫下注,已稱石泉。施元孚《雁荡山志》载:石船水在小龙湫上,其间有怪石如梭船,水自船後高岩上逼入船中,势甚急,进出船头,悬空横注数尺,始散而下坠,既墮复作腾跃之态,始投于涧,而下泄为湫。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云游至此,拔剑划石,泉即涌出。无论晴雨,水量依旧,且冬暖夏凉,故称神水。石船左下侧临涧处,依然尚存吕洞宾脚印,泼水即现。泉水甘冽清醇,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具有明目清脑、注容养颜之效。雁荡山风景旅游总公司,一九九四年春。”根据上述内容得知,这“石船神水”传说是吕洞宾云游至此,拔剑划石,泉即涌出,因此又被称为“剑泉”!上文提到的《雁荡山志》,其作者是施元孚,是隐居雁荡30年的清朝人,也许他是看到了这个奇观吧。
以下是徐霞客两次寻觅雁荡山“剑泉”的经历,我们来看看他找到没有?一、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山,通读徐霞客游记原文,他没有去小龙湫上方的卧龙谷。那时根本没有悬空栈道进入,要爬上去很困难。所以这一次不可能去寻觅剑泉,也没提这个景观。但徐霞客旅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记程,亦不记年”(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只要听说哪里风景独特,就是再偏僻再危险也要想尽办法前去游历。对漏游的地方,会设法补游;对匆匆走过的地方,会设法重游。有时对同一景点,选择不同的季节反复去游;有时走错了路,几次往返,又累又饿,也不后悔不气馁,反而为意外发现美景而庆幸。徐霞客上述这个特点,在他20年后又来雁荡山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他的《游雁宕山日记后》中,我发现,他这次竟然从安禅谷冒险进入了石船坑(小龙湫上方的卧龙谷)!安禅谷是屏霞嶂一处裂谷,位置在龙鼻洞的右侧,现在的玻璃栈道的起点处。这是一条目前已荒废掉的古道,徐霞客当年就从此道冒险攀入。按他的描写,此条山道非常陡峻,巨石塞谷,造就另一番奇景,这是99%的现代人目前也看不到的奇景!徐霞客这次来,竟然两次寻觅“剑泉”:第一次是在小龙湫下方寻找,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不可得!原文如下:“五月朔初一仲昭与余同登天聪洞。洞中东望圆洞二,北望长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余乃复下至寺中,负梯破莽,率僮逾别坞,直抵圆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连接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遂入圆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语。复如法蹑长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龙湫之下,欲寻剑泉,不可得。踞石碛而坐,仰视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飞流挂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挂下的绸练。”初一寻觅不可得,初六他竟然又去了一次,这次他拉上了“灵岩僧”做向导,冒险爬上了小龙湫背,登临过程异常惊险。原文如下:“初六日挟灵岩僧为屏霞嶂之游。。。如是西越石冈者五重,降升不止数里,始下临绝涧,即小龙湫上游也。其涧发源雁顶之东南,右即铁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坠为绝壑,重崖亏蔽,上下无径,非悬绠不能飞度也。入涧,践石随流,东行里许,大石横踞涧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捣,两旁峭壁皆斗立,行者路绝。乃缚木为梯升崖端,复缒(用绳向下吊)入前涧下流,则横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树十丈旗。水从石后建瓴下注,汇潭漾碧,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沁人。左右两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龙湫下坠处也。余两次索剑泉,寺僧辄云:“在龙湫上,人力鲜达。”今仍杳然,知沦没已久。欲从此横下两峰,遂可由仙桥达石室,乃斫木缚梯,盘绝岘者数四,俯视独秀、双鸾诸峰,近在屐底。既逼仙桥,隔崖中断,日已西,疲甚,乃返觅前辙,复经屏霞侧石室返寺,携囊过净名,投宿灵峰。”后记:我实在为徐霞客惋惜啊!第二次如果再仔细找找,就能找到!可见,即使是久居此地的灵岩寺里的“灵岩僧”,也不知道“剑泉”到底在哪里,也许是被密林遮盖了吧。美丽的传说和清朝人的记录,以及更早的徐霞客对“石船神水”的寻觅,显示了这一景观的出现时间非常久远,但是却无人能解释其“奇特”的原因。也许,这真是吕洞宾留下的圣迹。#深度好文计划#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