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雁山,霞客梦温州古道

文章来源:雁荡山   发布时间:2024/11/1 16:10:50   点击数: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329269/
清·钱维城《雁荡图》局部。一、霞客过雁山“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是沈括《梦溪笔谈》里《雁荡山》的开篇首句。雁荡山,作为世界级的地质公园,地貌形成于白垩纪的火山运动。从沈括的记载来看,北宋以前,雁荡山几乎不为人知,直到宋神宗时,宫廷大兴土木,到此伐木取材,它的秀丽风景才广为人知。此后,山中庙宇林立,鼎盛一时。气势恢宏的大、小龙湫更是从此名动天下,不断有游人不远千里来访。大龙湫。卿仑摄然则,龙湫水源从来何处?徐霞客以前,并没有人认真考究过。明万历四十一年()四月,崇祯五年()三月及四月,徐霞客先后三次游历雁荡山,作有《游雁宕山日记》前、后各一篇,共余字。他对雁荡山的最大贡献,便是以身试险,探明了大龙湫、小龙湫的真正水源。这5年来,我一直追寻着徐霞客的脚步走雁山,每每不无感慨。如今,去雁荡山旅游,已是非常容易的事,比如坐动车至雁荡山站,再坐汽车至雁荡山风景区,不过十几分钟而已。然而,雁荡山的精华部分,比如海拔超米的雁湖岗尖、百岗尖等高峰,至今依旧没有通车,普通人从雁湖山脚登顶雁湖岗,依旧需要4小时以上。遥想当年,雁山遍地险峰,徐霞客的脚步,却比现代人深入得多,也惊险得多。云雾缭绕百岗尖。卿仑摄故而,如今我们再读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依旧充满新鲜感。二、初入雁山遇险境徐霞客第一次游雁山,历时5天。据日记载,万历四十一年四月,28岁的徐霞客第一次来雁荡山。我且简单整理日记行踪如下:第1天:徐霞客沿温台驿道经石坦乡盘山岭进入雁荡山。过大荆,涉蒲溪,过章义楼,观老僧岩,游东石梁洞,逾谢公岭,进入灵峰景区,遍游诸景后宿灵峰寺。灵岩深处。卿仑摄第2天:从灵峰至灵岩,夜宿灵岩寺。第3天:翻马鞍岭,游大龙湫,冒雨探险雁湖,未果,至常云峰、道松洞,投宿云静庵。马鞍岭古道。卿仑摄第4天:徐霞客主仆三人偕僧人莲舟,强请清隐道人的徒弟带路,攀上龙湫背的一座峻峰,寻找大龙湫水源雁湖。道人指点雁湖还要翻过三座大山,然后推说有事下山了。他们向西越过一峰,路已绝。再越一峰后,就无路可走了。同行莲舟走不动了,由原路下山。他们三人向东越二岭,人迹罕至,无容足之地,只得下山,夜宿能仁寺。第5天:经四十九盘岭西出雁荡前往乐清。徐霞客在《游雁宕山日记》前篇所载:“自念《志》云:‘宕(荡)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下同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飞陟登。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这一段,记录了徐霞客初入雁荡山时最惊险的经历。他根据古书中的记载,带着从人从龙湫背开始攀爬,冒险翻山越岭去往雁湖岗核实水源地。他在龙湫背徘徊了一整天之后,最终决定攀登东峰。因为山峰陡峭,他们拿着布条攀缘,结果布条被石块勒断,险些摔落万丈悬崖。龙湫背。卿仑摄龙湫背至百岗尖的山道。卿仑摄龙湫背岩石上的石橄榄。卿仑摄当时的雁荡山,大山深处几乎没有开发,险峻处基本靠攀岩。但是,徐霞客第一次游雁荡山,已经差点就登上了雁湖岗顶。当然,这一次他最终没能登上雁湖岗。三、三入雁山至源头时隔近20年后,崇祯五年早春时节,46岁的徐霞客重整行装,与族兄徐仲昭一起再游雁荡山,是为徐霞客二游雁山。我再且简单整理日记行踪如下:三月二十日,路过临海小寒山时,投宿老友陈函辉家。当晚,陈函辉宴请徐霞客时,席间曾问:“君曾一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听而色动。次日,天未晓,携草鞋叩友人卧榻外曰:“予且前往,归当语卿。”就直奔雁荡山,直到四月十六日才回天台山,历时20余天,次日直奔雁荡山,直到四月十六日才回天台山,历时20余天,可惜没有留下日记。同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八日,徐霞客第三次考察雁荡山,历时11天。据《游雁宕山日记》后篇载,他由天台经黄岩、大荆入山。五月初一,在灵岩天窗洞探险。初三,他从含珠峰下的凌云寺出发,沿溪北入石门,拾级攀登,终于攀登上雁湖岗。雁湖岗尖的险峰。卿仑摄初四,他从罗汉寺出发,与族兄徐仲昭偕僧人卧云,沿连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拾级西上,攀登上雁荡山绝顶百岗尖,探明了大龙湫的源头。百岗尖一带。卿仑摄初六,登上小龙湫背(卧龙谷),探明了小龙湫的源头。初七,自真济寺出发,越马鞍岭,游览了荡阴的南閣诸景。今之南閤。卿仑摄初八,直抵庄屋散水岩(属显胜门景区范围)以西的洞仙坞,之后东返大荆,结束了这次游程。看徐霞客游雁荡山的日记,你会发现,真正的旅行家是不会在山门口走马观花的。我视徐霞客为偶像,正是因为他通过三次惊险的雁山游,把雁荡山真正的精髓都了解完了,即便是在现今的条件下,这也是绝大多数游人做不到的。徐霞客第三次游雁荡山,为雁荡山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次,他终于登上了雁湖岗顶,经考察,发现了雁湖岗有六个洼地,看到“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也就是说,他证明了古书记载“宕(荡)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是完全错误的说法。雁湖水洼之一。卿仑摄雁湖岗顶之山顶湖泊,芦苇从生,所谓“秋雁宿之”,故名雁荡山。卿仑摄那么,大龙湫源头究竟在何处?第二天,他千辛万苦登上百岗尖后,终于在绝顶之南和常云峰之北的夹坞之中,看清了大龙湫瀑布从卷崖中倾泻而下。后来,他又冒险攀上了小龙湫背,在雁顶东南的铁板、屏霞二嶂的绝壑之中,探明了小龙湫的真正源头。卿仑文/摄参考文献:《徐霞客游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chi001.com/lczz/14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