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山雪洞雁山最古洞穴洞内石色如雪

文章来源:雁荡山   发布时间:2025/7/13 12:09:09   点击数:
 作者:飞行的书卷时间:年9月11日游雁荡山白云庵:推门后应声而开!

(接上)

离开白云庵后,我继续往前走。路上遇到两个年轻尼姑,看到我往雪洞方向走,她们告诉我说雪洞已经关门了。我说我到洞口看看。

于是沿着右侧石阶一直往上走,直奔座落在半山腰上的雪洞。路从白云庵西外上岭,只见高岩林立,奇峰连绵。很快来到雪洞山门前。

山门有一副对联:

雁山古洞人间福地;雪洞重楼佛国长春。雪洞下方还有一块石碑,大书“雪洞”二字。石碑两侧是菜畦,估计是洞内尼姑的庄稼地:

雪洞,又名南碧霄洞,在合掌峰东首倚天嶂下,灵峰洞(观音洞)左边山腰,与北碧霄洞隔谷相望。雪洞东南向,前可遥看五老峰、骆驼峰、玉口峰。又与凤凰峰相对,故又名“来仪”。洞清雅幽静。

为何命名为雪洞?清代曾唯《广雁荡山志》描述雪洞:其“状如维摩室差大,一望空旷……石室洁白,故名。与凤皇峰对,又名来仪。”由此可知,雪洞是因洞内石色如雪而得名。

雪洞被称为梵刹之地,也称“雁荡精舍”。果真是佛教徒的地盘吗?答案是否!民国旅游达人蒋叔南在《雁荡山志》中记载:“南碧霄洞,旧名雪洞。在倚天峰下,洞东向,高广约六丈,洞壁多古摩崖。洞有小楼,幽而敞,清光绪时大道教徒金玉峰创建。”

由此可知,雪洞在清朝时期还是道教地盘!雪洞丹楼乃清光绪时道士金玉峰所营构。如今是鸠占鹊巢了!

雪洞现有两层庵舍三楹,座北朝南。门由西入,额书篆体“别有天”三字,大概出于今人手笔。

雪洞院落南边靠墙处有石碑一座,清宣统二年立,上镌岁进士蒋炯所撰《中兴南碧霄洞碑记》。碑文的序言左面,刻载捐资者的姓名和银元数目,由此可知现存庵舍的由来了。至于此洞的始建年代,因地方史志失载,无从查考。

但是。从其他资料和文物,依然可以大体推算出雪洞的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雪洞是雁荡山开发最早的洞穴,至少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开发。

雪洞内有古摩崖多处。可惜到了“文革”期间,被涂上一层水泥沙浆,当作“四旧”破了。但是清朝人对这些古摩崖多有记载,从而我们可以摩崖碑刻推断雪洞的历史。

清代学者潘来在《游雁荡记》中提到:“雪洞摩崖有三四十行,最古者有开元二年()太守夏启伯到此山建寺云云。”

此是雁山题识之最古者。题名有二处,分别在左右两侧崖壁:“太守夏启伯到山”;“太守夏启伯到此发□建寺”。洞中有更多的宋代石刻,如北宋著名地质学家沈括所题“沈括”两字。北宋晁端彦任两浙提刑时,亦到雪洞题过名。

根据上述记载——洞内岩壁上有“开元二年九月口日太守夏启伯到山”的摩刻,开元系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二年”即公元年,距今已有余年。据此可知此洞开发於唐玄宗开元之前或开元之初。山门对联:霞扃雪竇开灵境,梵磬斋钟净客心

年,住持显敏募缘重建大雄宝殿五间二楼,木构结构,大殿奉三世尊,文珠、普贤,楼上法堂中坐地藏。同时建成东、西厢房二幢。东厢三间三楼,西厢三间二楼,西厢后高处建庑二进上、下各二间二楼,天井下置地下室二层五间。全寺占地面积平方米。洞存留自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之摩崖石刻十二处。

雪洞洞口前对五老峰,洞外竹木芭蕉丛生,绿荫蔽日,虽天炎日暑,但仍觉清凉,来到此处,颇有点西游记铁扇公主芭蕉洞的错觉。年夏,民国著名画家黄宾虹游山时,也十分留恋这里的胜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uchi001.com/lczz/1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