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雁荡山 发布时间:2024/5/19 17:46:35 点击数: 次
日前,山东省东营市杨守菊名师工作室团队完成的“聚焦生命品性:初中生物学学科育人探索25年”项目成果荣获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杨守菊是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生物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主持人。为了从“一枝独秀”到“美美与共”,引领更多志同道合者携手成长,年3月,“杨守菊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的成立犹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在工作室成员的心中荡起涟漪。工作室成立后,先后被评为东营市名师工作室、东营市劳模创新工作室、齐鲁名师领航工作室、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已有5项成果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专利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12本著作出版发行,近百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其中8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参编义务教育教科书3册,主编高中生物学教材1册;开发校本课程15门。杨守菊名师工作室为何能取得累累硕果?让我们一起探寻工作室的成长密码,揭示其成长路径。汲出来的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让每一名有追求的教师增长智慧,像海绵那样善于吸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工作室着力在三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博”上下功夫。工作室指导教师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所涵盖的生物科学内容,知晓重要概念的近现代发展状况,用学科前沿激发学生的志趣。二是在“渊”上做文章。工作室要求教师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找寻知识的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三是在“杂”上谋提高。工作室要求教师多读书,让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全方位完善自己,多方面丰富自己,力争做到“学无止境”。工作室精心制定读书方案,定期向工作室的教师们推荐《不跪着教书》《静悄悄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朝向学生的创意综合实践活动》等系列著作。“光合作用读书荟”是工作室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工作室的成员自喻为一粒小小的“叶绿体”,不断从外界捕获教育教学的“光”和“热”,经过吸收萃取,同化为自身的成长营养与力量。工作室采取“四读”方式,引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读书交流的活动中来,积蓄能量、启迪智慧。一是日常式“月读”。教师遵从个人兴趣爱好,进行自发式的散漫阅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二是聚焦式“约读”。遵从工作室发展需求,进行有规划的团队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简要批注。三是跨界式“跃读”。打破工作室壁垒,进行不同地域的集体阅读,将阅读范围向外延伸。四是输出式“曰读”。基于“成长=经验+反思”原理,工作室采取定期举行研讨会和撰写教育随笔等形式,让成员交流分享学习心得,通过一本本书籍、一篇篇读书笔记,不断积累,慢慢成长。磨出来的精彩课堂永远是教师的生命线,“把课上好就是最大的师德”。工作室站在学生发展和生物学科的高度,经历螺旋上升的四个层级和阶段,努力达成其最终愿景——寻求教育本真,成全学生生命。第一层级:科学化课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基于此,工作室尝试构建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