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4岁,主因腹壁包块就诊。患者诉自幼脐右侧皮肤上有红色瘢痕,质硬呈结节状,近期逐渐增大,并伴有疼痛不适。体格检查:脐右侧可触及一硬结,微隆起,局部肤色呈暗红或暗蓝色,局部有破溃结痂,局部有触痛感。
图1:脐右侧可见一隆起结节,局部呈暗红或暗蓝色,局部有结痂。
超声所见:脐右侧紧邻皮下见低回声肿物,大小约3.3×2.7×2.1厘米,外形近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肿物内可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脐右侧紧邻皮下实性结节,DSFP?
图2:二维超声显示:脐右侧紧邻皮下(真皮层级皮下组织层内)见一低回声肿物,边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
图3:CDFI:低回声肿物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之后,外科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SFP)。
病例讨论: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SFP),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呈结节样或息肉样的肿瘤。几乎所有的DSFP见于真皮层,常由真皮层向皮下组织层浸润。DSFP的组织起源尚未明确,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鞘膜源性肿瘤。
一般认为DSFP的特点为:①原位侵袭性强*、②小范围切除后极易局部复发、③少有局部淋巴结和(或)内脏的转移。原位侵袭性强*是指肿瘤会不断向外侵蚀和扩张,累及范围逐步扩大,并且逐渐累及深层组织。因此,一般将DFSP归为中等程度的恶性肿瘤。
DSFP大多数见于成人,婴幼儿少见,而中青年人群最为多见。DSFP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①近心端多于远心端,最常见于躯干、四肢,而头面部、颈部少见,掌跖则不受累;此外,②腹侧多于背侧。就DSFP整体而言,其瘤体比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大得多,但不能仅根据瘤体的大小就诊断或排除DFSP。
10-20%的DSFP患者既往曾有创伤史,一般进展缓慢,初始为小硬结,肤色可呈暗红色,表面微凹呈塌陷状,周围皮肤呈淡蓝红色,随后逐渐出现淡红、暗红色或紫蓝色的单结节或相邻的多个结节,呈隆突状。结节大小一般0.5-2.0cm,随着瘤体增大,生长加速而表面可出现破溃,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疼痛。
显微镜下,DSFP的特征表现为:①大量的梭形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形成编席样或车轮样结构;②细胞丰富,形态单一,有中度—高度的核分裂活性;③镜下可见泡沫状或含铁血黄素组织细胞和(或)多核巨细胞缺如或不明显;④当皮下组织层受浸润时,常可见单个脂肪细胞被瘤组织包裹。少数DSFP瘤体内存在含有大量黑色素的树突状细胞,称为色素性DSFP或Bednar瘤。DFSP可以“演变”成纤维肉瘤,后者镜下表现不再呈编席样。
图4:DSFP镜下表现:大量的梭形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形成编席样或车轮样结构。(非本例)
图5:“演变”成纤维肉瘤后,镜下表现不再呈编席样。(非本例)
DSFP的诊断:超声难以独立诊断DSFP,需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诊断,最终确诊依靠显微镜及免疫组化。
DSFP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切除,切除范围应达瘤体外3cm,并且做深筋膜切除,以减少复发率。
相关链接:
Moulin线状皮肤萎缩(LAM)
进行性特发性皮肤萎缩
囊实性汗腺腺瘤
多发粟粒状皮肤骨瘤(MMOC)
=超声在前行,超人勇争锋=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