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行的书卷
时间:年9月11日
雁荡山真际寺,位于浙江温州乐清市雁荡镇灵峰景区内,是雁荡十八古刹之一。肇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年),熙宁元年(年)赐额。寺名“真际”,取自佛教术语,指“不生不灭的宇宙本体。犹言真如、真谛”。此寺因地处偏僻,以至志乘很少记述。在徐霞客的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里,曾这样描述真际寺:“望真际寺在溪北坞中,是溪西由断崖破峡而来,峡南峰为‘五马朝天’,峥嵘尤甚。两旁逼仄石蹊,棘茅塞路。”从游记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通往寺庙的路途艰难,人迹罕至。据说,真济寺最出名的是桂花林,老桂树都是当年孙中山之子孙科手植,保留下来的老树树龄至今已逾80载。秋日到达真际寺,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浓郁桂花香气之旅。年,孙中山先生的哲嗣孙科陪侍生母卢氏游览雁荡山。时值中秋佳节,太夫人见真际寺环境清幽秀丽,若以桂花点缀其间,岂不更佳?孙科回南京后,即命人从上海购来桂花二百栋,运至雁荡种植于真际寺前,称桂花林。孙科撰《桂花林碑》嵌在寺前北坑溪潭之巨石上。现在寺前尚有桂花二十多株。枝叶茂盛,每逢九秋,桂花盛开,为名山添色、添香。真际寺在雁荡山景区里面,可以从灵峰景区门口进入。进入景区,走过鸣玉桥,沿着鸣玉溪一路溯溪而上,至少要走半个小时以上的路程,才能看到真际寺入口。所以,一般游灵峰景区的游客,很少有前往真际寺的。沿途群峦环抱,树木葱茏,鸟鸣和溪水齐奏,山野小花似点点繁星,天然胜景幽静从容。没有喧嚣的人流,只有“梵音”在天地回响,宛若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进入灵峰景区,夫妻峰(即合掌峰)下的大广场,往右沿着溪边一直往里走,有大片的石斛种植基地,再往里走,沿着清澈的溪流往上游的真济寺一带走,沿岸都是桐树,溪面覆满白花,浅潭处,则如花冢,走到尽头,就是真济寺。今天的真际寺,路途平坦而且一路风景清幽,静行其中流连忘返。进入真际寺后,会发现这里和传统的寺庙有些不同。真际寺现存建筑系年僧白波所建。坐北朝南,全为木构楼房。其梁架结构采用浙南常见的抬梁穿斗混合式。屋面青瓦覆盖,硬山顶,正脊吻饰已毁。四周筑以块石围墙,正南有单间台门,台门内和正屋之间有一个面积颇大的天井,台门外是一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大道两边就是当年的桂花林。整个寺庙是木质构建建筑,摒弃了所有的木工雕塑和画工,用最简洁明了的木头线条贯穿起整座寺庙的通行。洗尽铅华始为真,这样的设计和自然相连,和寺名相应,真可谓真际。寺前绝壁间有一洞穴,一年中仅数日阳光射入穴内而见观音像,平常不可见,人奇之,故名“飞来观音”。又有前后两洞状似楼阁的“石楼洞”。进南坑谷,有五马回槽、仙人叠塔、达摩渡江等景致。北坑北面为马家山,筑有一条宽二米,长五里的马家岭(亦名北岭),越过该岭便抵南阁,所以这里是东内谷通向显胜门、仙桥风景区的捷径。真际寺呈院落式布局,进入山门后,左右两边有禅堂和斋堂。沿山门中轴线向上,“大雄宝殿”四个字就映入眼帘。整座寺庙的空间设计返璞归真,没有刻意的技巧和语言,只在大殿和禅堂供奉了两尊佛像。沿着石阶缓缓向上,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就一点点呈现眼前。这尊佛像不同于一般大雄宝殿的佛像,造像三米高,仿制麦积山石窟第44号特窟主佛像的造型,沿袭了西魏的造像风格,被称为“东方的微笑”。这尊佛像表现出的安详和喜悦,正是经典中经常描写的“举身微笑”。看到佛像,就像远方游子归家,看到慈母站在屋前等候,喧嚣的内心瞬间安宁。大殿需要脱鞋进入,和西双版纳傣家寺庙一样,一是脱去身上的疲惫,二是脱去内心的傲慢。傣家寺庙:《曼康湾村村头的大佛寺全程实拍:小乘佛教的寺庙果然与汉地大乘佛教不同!》不过由于里面有工人正在装修,我也没脱鞋。佛像的前方排列了整齐的禅垫,可以安静地打坐、冥想。这一刻时间是静默的,心是安宁的,整个空间里流动着一种寂静、超然的力量。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