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患者,女,48岁,维吾尔族,以“发现颅内占位半月余”为主诉,医院。既往年因脑干出血住院治疗,目前遗留有右侧肢体功能障碍及左侧面瘫。查体:神志清,瞳孔直径双侧均为3.0mm,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辐辏反射存在。言语欠清,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侧偏身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III级,肌张力可,左侧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临床资料
1.术前MRI平扫+增强(年5月21日):桥脑区可见团块状以短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抑水序列呈以高信号影为主的混杂信号影,病灶内及边缘可见低信号影,大小约25mm×21mm。2.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病灶边缘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抑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延髓区、左侧基底节区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抑水序列呈高信号影,DWI序列呈等信号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脑中线结构居中。所扫层面双侧小脑半球区未见明显异常信号影,额顶部皮下可见多发结节状长T1短T2信号影,抑水序列呈低信号影,较大者直径约20mm。初步诊断:1.颅内占位性病变:脑干区海绵状血管瘤?2.脑干出血后遗症。术中情况
年6月10日行“左侧乙状窦后入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术中患者取右侧卧位,左耳后二腹肌沟外1cm弧形切口,以星点为标记定位横窦乙状窦拐角,开骨窗4*5cm大小,病灶大小约2.5cm×2.0cm×1.8cm,暗红色,质软,血供丰富,边界清,病变全切除。1.左侧乙状窦后入路,按照两点原则,在脑桥处造瘘切开显露海绵状血管瘤。2.轻柔牵拉,沿边界逐步分离海绵状血管瘤。3.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瘤。4.术后冲洗术野清洗干净。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同术前,无新的神经功能缺陷。神志清,左侧肌力5级,右侧肌力3级。复查头部CT显示术区无出血,术后10天出院。术后病理
镜下见脑组织内广泛含铁血黄素沉积及出血坏死。符合海绵状血管瘤。术后影像学
1.术后CT(年6月10日):肿瘤完全切除,颅内少量积气。2.术后MRI(年6月11日):增强扫描: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左侧桥小脑角池较右侧略增宽,左侧小脑半球略受压;左侧枕部颅骨内板可见梭形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左侧额颞顶部、右侧额部颅板下方可见弧形长T1长T2信号影及结节状长T1短T2信号影;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brainstemcavernousmalformation,BSCM)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由于血管造影检查时无异常血管团发现,故将其归类于隐匿型血管畸形。实际上并非真正肿瘤,而是一种缺乏动脉成分的血管畸形。该病在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5%-0.7%,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1.流行病学本病可见于各个年龄,多见于20-50岁。无性别差异,多有家族病史。2.临床表现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病灶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主要有癫痫、出血、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3.影像学特征CT平扫: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可合并斑点状钙化灶,周围一般无水肿,病灶较大时可有轻度水肿。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可表现较均匀的高密度影,灶周有轻度水肿,注射造影剂后,70%-94%的病变可有轻度到中度增强,强化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典型表现为不均匀的斑点状增强。伴有囊性部分的病变,可见环形增强。MRI:诊断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病灶内有条带状长T1、短T2信号带分割而形成爆米花或网格状混杂信号团,周围环以低信号带(尤以T2像明显)。4.治疗①手术切除:全切肿瘤可消除出血风险、控制癫痫发作、解除神经压迫。②伽马刀治疗。5.预后海绵状血管瘤为脑血管疾病,预后与有无出血及压迫神经有关。手术体会
1.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快速而直接的入路。2.较粗大的岩静脉(Dandy静脉)可能会影响术区暴露及操作。3.利用桥脑外侧裂间隙。4.两点原则有助于评估和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供稿人:刘洋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