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阴阳乃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之元气,系先天之精,后天胃气及天地中之大气三者结合而成。元气流布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而成五脏六腑气化之功能;流行于肌肤,则为卫气,有温养分肉,防御外邪之作用。人之阴,乃精血、津液之总称,来源于先天之精及后天水谷之精微,但是主要都藏蛰于肾。
汉代张仲景之后,金元期间,李东垣谓: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认为劳倦则能伤脾,以致元气受损,诸恙丛生,所以创立了“补气”学说。朱震亨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提出滋阴降火的治疗观点。他们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张景岳则以人参、熟地相配,制订两仪膏,合奏益气养阴之功。《冯氏锦囊》外科部分,也颇重视益气养阴之法。但历代以气阴两伤作为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者并不多见。
皮肤科疾患临床上以阳证、热证为多,故易伤阴劫液。阴证及寒痰凝聚成恙者虽也有之,但较之前者总属少数。在正气不足者,历家多认为阴虚而生内热、血虚而生风邪、阳虚而成内寒。至于益气之法,多用于托疮生肌,在其他方面应用较少;而以益气养阴之法为主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更属少见。
少农先生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皮肤科疾病属于气阴两伤者并不少见,运用益气滋阴方法每多奏效,始信内经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阳生阴长”之说确具指导意义。皮肤科疾病虽然以实热、阴虚内热者为多见,但气虚亦不少见,因热邪不仅伤阴而且耗气。同时,阴津之滋长又赖元气之充裕,且病情迁移日久者,多有气虚,此即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意。因此,皮肤科疾病中气阴两伤见证,在治疗应标本兼顾,或以益气养阴治本为主。
(一)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瘤中医称之为“血瘤”,分动脉和静脉两类。海绵状血管瘤属于静脉性血管瘤。《外科正宗》认为血管瘤的病因是:“心主血……火旺迫血沸腾,加以外邪所搏而成”。《外科金鉴》按以上病机订立了“养血、凉血、抑火、滋阴”的治法。
但临床上用上法治疗血管瘤,常疗效欠佳。根据气阴学说的理论,可以认为:血管瘤的病机是气阴两虚,血热夹毒而成。气虚不能帅血,则血无可依;阴虚则火旺,血热而迫血妄行,妄行之血上不溢为吐衄,下不渗为便血,而瘀滞于静脉之中,逐渐静脉扩张而成血瘤。凡顽固难愈之外证,是为夹毒,故宜益气养阴为主,凉血化瘀攻毒为佐。
黄芪30党参15白芍12生地12
紫草9丹皮9土茯苓15蜀羊泉30木馒头30
后又发现上方加用仙灵脾9、元参9,疗效更为显著。其意在于取仙灵脾温补肾阳以促使阳生阴长,而用元参以监制其温性也。
少农先生偿用此法治疗33例,总结:血管瘤完全消失,无自觉症状者2例;血管瘤较原来缩小50%以上,症状明显改善者16例;血管瘤缩小20%以上,自觉症状减轻者10例;血管瘤缩小不到20%或者无变化者5例。(待续)
————摘自夏少农著《中医外科心得》
………………………………………………………………………
欢迎